山西省忻州市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1/3ZZ、 4/3ZW,所以若推测成立 ,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4∶ 1。 20. 基因 A、 a 和基因 B、 b 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 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分离比为 1∶ 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答案】 C 【解析】从题文中可以看出,亲本与 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那么亲本的基因型中 A( a)基因一定是纯合的,而 B( b)则是杂合的,所以亲本的基因型是 AABb,C 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 21.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比较其差异 DNA以研究其结构组成 DNA和蛋白质 DNA和蛋白质是否具有遗传效应 【答案】 D 【解析】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 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 S 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 S 型活菌中提取的 DNA与 R 型菌混合培养, D 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 22. 关于小麦光合作用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TP 可用于暗反应 ,小麦光合速率最高 CO2不能直接被 [H]还原 【答案】 B 【解析】类囊体膜上产生的 ATP 可用于暗反应, A项正确;夏季晴天光照最强时,由于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此时小麦光合速率不是最高, B 项错误;进入叶绿体的二氧化碳首先与 C5 结合生成 C3, C3 直接被 [H]还原, C项正确;净光合速率为零时,幼苗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将不能生长, D 项正确。 23. 下列哪个实验既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蔡斯实验 【答案】 C 【解析】格里菲斯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体内有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A错误;赫尔希、蔡斯实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 错误;艾弗里实验既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也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正确;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 RNA是遗传物质, D 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遗传物质相关实验。 24. 某双链 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 a,其中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 b,则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 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b/2 —b C.(a—b)/(1—a) —a/2 【答案】 A 【解析】由题意知,该双链 DNA分子中,鸟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比例为 a,则双链中鸟嘌呤 G 占 a/2,一条链上鸟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比例为 b,占双链的比例是 b/2,互补链中鸟嘌呤占整个 DNA分子碱基的比例为 a/2—b/2, A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 DNA分子结构的 相关计算。 25. 假如某一含 31P 的 DNA分子中含有 1 000 个碱基对,将该 DNA分子放在用 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复制 n次,则子代 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 000 000(2n- 1)/(2n- 1) 000(2n- 1)/2n 【答案】 C 【解析】亲代 DNA中的磷元素全为 31P,将该 DNA分子放在用 32P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复制 n次,共形成 2n个 DNA分子.其中有 2 个 DNA分子的一条链只含 32P、另一条链只含 31P,其相 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 1000,另 2n−2 个 DNA分子的两条链都只含 32P,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了 2020,则子代 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比亲代 DNA增加了【 10002+ 2020(2n−2)】 247。 2n= 10001 000(2n- 1)/(2n- 1), C 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 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 26. 据报道,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将一本大约有 万个单词的书籍编码进不到亿万分之一克的 DNA微芯片中,然后成功利用 DNA测序来阅读这本书。 这是迄今为止人类使用 DNA遗传物质储存数据量最大 的一次实验。 下列有关 DNA的说法,正确的是 DNA中的排列顺序 DNA分子不仅具有多样性,还具有特异性 DNA中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答案】 D 【解析】 DNA测序实际就是确定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A错误;每个 DNA分子具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特异性,不具有多样性, B 错误;由于 G、 C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 3 个, A、 T 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 2 个,因此如果 DNA中碱基总数 一定时, G、C 碱基对越多,氢键数量也越多, DNA的稳定性越高, C 错误; DNA分子中大多数磷酸与2 个脱氧核糖相连, DNA分子末端游离的磷酸只与一个脱氧核糖相连,但大肠杆菌的 DNA是环状的,故每个脱氧核糖均连接两个磷酸基团, D 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 DNA的相关知识。 27. 一个 DNA分子中, G 和 C 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 52%,该 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 A和 G 分别占该单链的 24%和 22%,则该 DNA分子的另一条单链中, A和 C 占这一单链的百分比是多少。 %和 30% %和 24% %和 22% %和 24% 【答案】 C 【解析】已知 DNA分子中, G和 C 占全部碱基的 52%,即 C+ G= 52%,则 C= G= 26%、A= T= 50%−26%= 24%。 又已知一条链的碱基中, A占 24%, C 占 22%,即 A1= 24%、 C1= 2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 A1+ A2) 247。 2 ,则 A2= 24%,同理 C2= 22%, C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 DNA分子结构的相关知识。 28. AUG、 GUG 是起始密码子 ,在 mRNA翻译成肽链时分别编码甲硫氨酸和缬氨酸 ,但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 ,也 不是缬氨酸 ,这是因为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 ,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难度中等。 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不是甲硫氨酸、缬氨酸 ,原因可能是起始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在肽链合成后的加工过程中被切除了。 若 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或 mRNA起始密码子所在位置的碱基在 翻译前发生了突变 ,则血清白蛋白不能正常合成。 29. 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 RNA→DNA ,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RNA→ 蛋白质,实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DNA→RNA ,只存在 A与 U、 G 与 C 的碱基配对 DNA→DNA 、从 RNA→RNA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答案】 C 【解析】遗传信息从 RNA→DNA ,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 A正确;遗传信息从 RNA→ 蛋白质,实现了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 B 正确;遗传信息从 DNA→RNA ,存 在 T 与 A、 A与U、 G 与 C、 C 与 G 的碱基配对, C错误;遗传信息从 DNA→DNA 、从 RNA→RNA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D 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遗传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 30. 雌果蝇某染色体上的 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对发生了替换,其结果是 【答案】 D 【解析】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雌果蝇某染色体上的 DNA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对发生了替换,该雌果蝇性状 不一定发生变化, A错误;卵细胞是由体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只含有体细胞中一半的染色体,因此形成的卵细胞中不一定有该突变的基因, B错误;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 DNA,发生基因突变时,染色体的成分不发生改变, C 错误;基因突变不能使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改变, D 正确。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 31. 下列有关变异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X 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水稻根尖内的基因重组比发生在花药中的更容易遗传给后代 【答案】 A 【解析】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A正确;经X 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但可能已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新的基因,如 AA 突变成 Aa,B 错误;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形成的植株是单倍体,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稳定遗传,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得到可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C 错误;水稻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D 错误。 【备注】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物变异的相关知 识。 32. 生物在遗传上保持相对稳定,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半保留复制减少了差错的发生 C.“中心法则 ”所代表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与遗传稳定性无关 种氨基酸有 61 种密码子与之对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基因改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DNA分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使复制形成的子代 DNA分子与亲代 DNA分子完全相同, A正确; DNA分子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减少了差错 的发生,保证了 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B正确;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