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xx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气和氢气不能,用澄清的石灰水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无法鉴别氧气和氢气,故选项错误. D、空气、氧气和氢气 3瓶气体都是没有气味的气体,用闻气体气味的方法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 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 9.从图所示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C.它们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D. ① 表示阴离子, ② 表示原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 微粒 ① 表示的为质子数为 8核外有 10 个电子的带 2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微粒② 为质子数为 10核外有 10个电子的呈电中性的原子; 对比两个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获取信息的正误;本题目考查了对结构示意图 的认识. 【解答】 解: A、同种元素的微粒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图中两微粒质子数不相等,因此,不属于同种元素;故 A不正确; B、两微粒核外都有两层电子,核外电子层数相等;故 B正确; C、两种微粒的核外电子数都是 10 个,核外电子数相等;故 C正确; D、微粒 ① 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带负电为阴离子;微粒 ② 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故D正确; 故选 A. 【点评】 微粒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微粒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10.用化学知识 解释成语 “ 火上浇油 ” 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 A.增加可燃物,可以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密度,可以使燃烧更旺 C.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达到灭火的目的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都能够促进燃烧;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判断灭火的方法. 【解答】 解: A、 “ 火上浇油 ” 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合理. B、氧气的密度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 C、清除可燃物,可以 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是与 “ 火上浇油 ” 的说法相反.不合理.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不合理. 故选: A. 【点评】 “ 火上浇油 ” 的含义很丰富,本题要求用化学知识解释,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解释了. 11.甲、乙两物质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保持不变 C.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相等 D.该图可示意 H2与 O2的反应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分析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 1个甲的分 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和 1个乙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反应生成 2个化合物的分子,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为一种化合物,符合 “ 多变一 ” 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甲和乙的 1个分子均是由 2个原子构成的,但由于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一定相等,则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不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水的化学式为 H2O, 1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而该微观示意图中生成的分子由 2个原子构成,则该图不能示意 H2与 O2的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B. 【点评】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下列关于空气中各组成成分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中的 O2只有点燃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B.空气中的 C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 C.空气中的 N2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D.空气中的稀有气 体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氧气的化学性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A、氧气在常温下就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如铁生锈等; 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 C、空气中的 N2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生产化肥;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虽然含量少,但用途很大,如作保护气等. 【解答】 解: A、氧气在常温下就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如铁生锈、铝被氧化等;故 A不正确; B、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的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造成的;故 B不正确; C、空气中的 N2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如生产化肥尿素等;故 C正确;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虽然含量少,但用途很大,如作保护气等.故 D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 考查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用途.是一基础性较好的题型. 13.明胶常应用于制药和食品工业,其所含的一种蛋白质在人体内水解,可得产物之一是苯丙氨酸( C9H11O2N).下列关于苯丙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于氧化物 B.由 C、 H、 O、 N四 种元素组成 C.由 23个原子构成 D.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9: 11: 2: 1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苯丙氨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苯丙氨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苯丙氨酸是由 C、 H、 O、 N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 苯丙氨酸是由 C、 H、 O、 N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苯丙氨酸是由苯丙氨酸分子构成的, 1个苯丙氨酸分子是由 23个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苯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质量比为( 129 ):( 111 ):( 162 ): 14≠9 : 11:2: 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两种物质各 10g,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后质量 /g X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 X= C.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84: 53 D.丙、丁一定是单质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题意,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两种物质各 10g,加热一段时间后,甲的质量为 ,丙的质量为 ,丁的质量为 ,由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乙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结合题意进行 分析判断. 【解答】 解: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两种物质各 10g,加热一段时间后,甲的质量为 ,丙的质量为 ,丁的质量为 ;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 10g﹣ =,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 ;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 ;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 ;由质量守恒定律,乙是生成物,生成的乙的质量为﹣ ﹣ =. 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甲,生成物是乙、丙、丁,该反应符合 “ 一变多 ” 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生成的乙的质量为 ,则 X=10g+=,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 =84: 53,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丙、丁是生成物,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5.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反之亦然.取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 CO和 O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恢复到初始温度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 CO和 O2的体积比为 2: 1 B.生成的 CO2分子个数为原来气体分子数的三分之二 C.反应后气体的体积为原来的四分之三 D.反应后的气体中 C、 O原子的个数比为 1: 2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抽出共性信息迁移解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