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 2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贞观元年,李世民就指出: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 此后还多次 指示臣下: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 ”, “不可轻出诏令 ”。 “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 ”。 ……李世民自己先后怒杀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以后,又再三追悔,自责思虑 “不审 ”,甚至斥责臣僚们不该不加谏阻,以致错杀了人, …… 因此当时虽然已有 “三复奏 ”,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但他认为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又规定了 “五复奏 ”,即决前一日、二日复奏,执行之日又三复奏的制度。 并且规定: “自今门下复理,有据法合死而情可宥者,宜录状奏 ”。 材料二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 身毙。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 《论君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法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铭文所记载的是名叫 “颂 ”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符合铭文定义内容之一即记载当时重大事件,故 A项正确; B 项题干未体现,故排除;甲骨文标志着文字开始走向成熟,故 C 项错误; D项说法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可知,秦始皇发布统一度量衡制的诏书,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将诏书和度量衡标准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统一度量衡推动了兵器的标准化制造,因此 B项符合题意。 题目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因此排除 A、 D 两项;材料没有反映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排除 C项。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 材料阐述了古代中国官学 ——太学在学人数由少至多的历史现象,反映的是儒学地位的上升, A符合题意。 太学是汉代官府创办的中央学府,排除 B、 D;C 错在 “出现 ”,排除。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可知五花判事 “各执所见,杂署其名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C 符合题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材料反映了宋代地主和农民利用租佃制进行斗争,最终 “地租剥削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说明这一制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B 项正确; A、 C、 D 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均排除。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 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材料 “„人欲 ‟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 ”体现了 “存天理,灭人欲 ”的原因, C符合题意。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 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显然,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B 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小说产生的原因,排除 A、 C;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并不符合史实,排除 D。 【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 据材料可知,山东某些地区烟草种植已经超过了粮食作物,烟草是经济作物,并非西方贩卖的鸦片烟土, 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道光年间山东种植烟草的景象,而不是列强贩卖的烟土,排除 A项; B、 C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表格可知 ,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 ,并有较大差距 ,说明 A正确。 表格反映的是近代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故 B不正确。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C 不正确。 D项表格未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材料关键信息 “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 …… 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 …… 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 …… 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 ”体现了洋务企业的官办体制导致弊病丛生, D符合题意。 【解析】本题考查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辗转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 了条件。 从 1934年开始到 1936 年结束的长征,他们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出的英雄史诗。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强大队伍,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对革命的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