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xx-20xx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新人教版内容摘要:
4. ( 10分) 水平面上有电阻不计的 U形导轨 NMPQ, 它们之间的宽度为 L , M和 P之间接入电动势为 E的电源 (不计内阻 ). 现垂直于导轨搁一根质量为 m、 电阻为 R的金属棒 ab,并加一个范围较大的匀强磁场 ,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方向与水平 面夹角为 θ 且指向右斜上方 ,如图所示 , 问 : (1)若 ab棒静止, 则 ab棒受到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大小 各为多少。 (2)若 B的大小和方向均能改变 , 则要使 ab棒所受支持力为零, B的大小至少为多少。 此时B的方向如何 ? 15. ( 12 分) 一质量为 m、电荷量为 q的带负电的粒子 , 从 A 点射入宽度为 d、磁感应强度为 B的匀强磁场 , MN、 PQ为该磁场的边界线 , 磁感线垂直于纸面向里 ,磁场区域足够长 , 如图所示 , 带电粒子射入时的初速度与 PQ成 45176。 角 , 且粒子恰好没有从 MN 射出 .(不计粒子所受重力 )求 : (1)该带电粒子的初速度 v0大小 ; (2)该带电粒子从 PQ 边界射出的射出点到 A点的距离 x. 16. ( 12分)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长为 l=140cm,两板之间的距离 d=30cm,板间有图示方向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B= 103T.两板之间的电压按图所示的规律随时间变化(上板电势高为正).在 t=0时,粒子以速度 v=4 103m/s从两板(左端)正中央平行于金属板射入,已知粒子质量 m= 1027kg,带电量 q= 1019C, 不计重力 . 求: (1)试通过分析计算 0~ 104s内,粒子的运动情况及位移大小 . (2)粒子穿越两块金属板间的空间共花多 长 时间。 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2020— 2020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末素质测试 高二物理(理) 答题卷 一、 选择题(每题 4分,共 40 分。 在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实验题( 本题共 两小题,共计 16分) 11.( 6分) ; ; Ω。 12.( 10分) (1)。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xx-20xx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新人教版
相关推荐
我这才发现了贫穷不在于它本身,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 我无法忍受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⑥当帮助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 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很久。 我想起了父亲的 后背,我想起了母亲在我接到的录取通知书时四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我忽然感到,我无权选择放弃。 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 ⑦第二天是写作课
BCE; ( 3)求三棱锥 E BCF 的体积 . 20.(本小题 12分) 已知函数 ( ) lnf x x x . ( I)求函数 ()fx的单 调递减区间; ( II)若 2( ) 6f x x ax 在 (0, ) 上恒成立,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Ⅰ) ( ) ln 1f x x Q 39。 ( ) 0fx得 ln 1x 3分 10 xe
A. 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 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 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答案】 13. B 14. C 【解析】试题分析: 13. 由材料中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工业化的经营模式 ”,说明农业资源为关键,某县在 “获得 “中国地理标志 ”标志认证的优质茶叶 “的基础上建设了现代茶庄园,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
徐立新 四年前,留学莫斯科的我,每个周末的晚上都要到莫斯科一家叫“鲟鱼”的酒馆里打工,当一个端盘子的服务生。 由于酒馆的地理住置非常好,而且价格也公道,因此每晚的客人都特别多,特别是周末,等待在“鲟鱼”门口的客人总是要排成一条长长的队伍。 但是有一个人永远都不需要排队,她便是酒馆的常客,一 位六十多岁的老妇人伊丽娜大妈。 伊丽娜大妈总是在每个周末下午的 5: 20准时来到“鲟鱼”
革。 其在古代史上也有过一次重要改革是什么。 ( 2分) ( 3) 19世纪末中国历史发生了什么改革。 ( 1分)中国的这次改革和 19世纪 60年代末“岛国”的改革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 4分) ( 4) 材料二中列宁的评述指的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改革。 ( 2分) ( 5) 这两则材料所述的改革具有的相同性质是什么。 ( 2分)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 分) 材料一:
61. A. land B. to learn C. lift D. to educate . how to learn B. why to learn C. how does he learn D. why does he learn . both B. either C. neither D. not . learn B. to learn C. teach D. to te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