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枝型大豆栽培新技术内容摘要:

2、养分。 2、适时播种。 露地春播一般在 4 月中旬前后进行,适墒播种。 播种过深、镇压过紧或播种后遇水过多以及提前低温播种,都会影响发芽出苗,甚至造成闷芽烂种。 3、控制密度。 播种密度是直接影响分枝形大豆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因地制宜,宁稀勿稠,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在西南、华南各地,气温高、光照强度大,使株型变小,密度宜大,株行距 30 厘米 50 厘米左右;在华东、中原地区,一般是小麦或油菜茬地播种,株行距 40 厘米 50 厘米;在北方及高寒地区,一般春播,生育期长,株型高大,分枝特多,宜稀植,株行距 40 厘米 60 厘米。 各地在播种时每穴只下 2 粒种子,出苗后间或留 1 株,缺苗不补或在阴 3、雨天挖苗补栽。 4、田间管理 早定苗补苗:在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即定苗,缺苗补苗,每穴间或留 1 株。 中耕除草:大株型大豆播种稀,苗期草害严重,可采用苗前、苗后化学除草,并中耕除草结合培土。 追施化肥:根据长势长相在初花期追施尿素 10 公斤左右。 夏播接麦茬,可不耕地,在苗高 20 厘米左右时,每 667 平方米用 50 公斤磷酸二铵或复合肥对水一次性施肥。 叶面喷肥:在大豆幼苗、初花、鼓荚期各喷 1 次,选用磷酸二氢钾、绿芬威、钼肥等,可增产 10%以上。 合理化控:喷施 700效唑,可壮秆促枝,增强抗逆性,防止落花落荚。 在初花期喷 1 次,15 天后如长势旺可再喷 1 次。 防治病虫:几个强分枝型大豆品种均具有较强抗病性。 应注意防治蚜虫、豆荚螟、食心虫等,初花期开始喷药,隔 15 天 1 次,连喷 3,确保籽粒完好,以提高产量和商品性。 另外,在灌浆鼓粒期若遇特别干旱要浇水,10 天 1 次,使籽粒饱满、确保高产稳产。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