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特性及段木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实体无柄,平伏贴生于枯木老松树或菌核的表面,大小不定,厚 3040 毫米,初为白色,老后或干后呈浅黄色。 管口圆形,多角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等,蜂窝状,口径 毫米,深 23 毫米,管壁薄,老时渐变为齿状。 茯苓菌核形态不一,有球形、卵圆形、椭圆形、扁圆形、长圆形、不规则形等等,其大小重量电很不一致,一般直径 1030 厘米,重量为 23 公斤,甚至重达 1060 公斤。 表面黄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有厚而坚实稍皱的松皮或多皱的松皮状皮壳。 干后皮壳极度皱缩而坚硬。 鲜时内部较松软,白色或浅粉红色。 茯苓菌核既是著名的中药材,又是著名的食用菌。 具有滋补、安神、利尿、退热、健脾、养肺、助消化、安胎、止咳、宁心 2、益气、消除烦躁等功效。 实验表明,它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近代研究证明茯苓多糖还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除药用外,以其菌核为原料制成的“茯苓糕”、“茯苓饼”、“茯苓挂面”、“茯苓茶”等,都是颇受人们喜爱的保健食品。 由于市场需求量大,故茯苓的价格看好。 茯苓的段木栽培技术要点如下:一、段木准备马尾松、黄山松、赤山松等均可栽培茯苓。 一般多用马尾松、赤松、云南松和黑松,此外,如枫、柳、桑、栎等阔叶树虽然也可以栽培茯苓,但结苓少而差。 选用 1520 年生,直径 1214 厘米的中龄树为宜。 也有用 2040 年生的,但老龄树心材大、松脂多,幼龄木则材质疏忪,均不够理想,以胸径在 1214 厘米的中龄树为最好。 初冬 3、进九砍树,即农历十冬腊月。 砍树后及时剔枝,一般截成 长的段,下料时再锯成 6575 厘米的长段,以保持断面新鲜,并“去皮留筋”,即每相隔 3 厘米纵向削去一树皮,深 米,以见木质部为度。 节疤要削平,截段时应错开节疤。 将已去皮留筋的段木在通风向阳处呈“井”字形堆码,上盖树皮或茅草等物遮雨,让其日晒干燥。 二、苓场的选择选海拔在 7001000 米之间的山坡(一般不超过 1500 米),坡度在 1535 度之间,场地要求背风向阳。 土质要疏松透气,以含砂量为五到七成的沙壤土为宜。 地势缓坡利于排水。 场地面积以小快为宜,最大面积以半亩(1 亩=1/15 公顷,下同)左右为好,每亩均种植 3000 窖。 春节 4、前后进行挖场翻耕,一般要求不得浅于 50 厘米,除去杂草、石块、树根等杂物,然后曝晒使其干燥。 接种前 1 周按 15 克/平方米遍撒白蚁粉或细沙拌3呋喃丹铺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层,防治白蚁危害。 三、接种下窖接种时间一般在 56 月,先挖好窖沟,深 30 厘米、宽 30 厘米、长 80 厘米,窖底呈 2030 度角。 下窖时将两条或三条段木去皮部位撒播填满菌种,在菌种上再盖一些树叶、木片、木屑等填充物,以保护菌种。 最后覆盖约 1015 厘米厚,呈龟背形的疏松沙壤土。 四、茯苓的管理开好排水沟,雨后及时修沟排水。 因雨水冲刷、沙土流失,如筒木外露,要彻底铲除苓场内及窖面周围的杂草、树根。 头年 910 月和次年 35 月,因茯苓生长快,苓场常会出现地面“冒风”,要避免日晒炸裂或遭雨淋腐烂。 做好苓场防护工作,防止人畜践踏。 五、采收一般头年 56 月接种下窖,到次年 67 月苓场不再出现新的裂缝;刨开苓窖,料筒由黄色变为棕褐色,一捏即碎;茯苓菌核变硬,表面呈黄褐色,无白裂花纹;苓蒂已松脱,即可从距窖 50 厘米处把土刨开,再顺序深挖,防止挖破挖漏,保持茯苓完整。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