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疮痂病防治内容摘要:

1、薯疮痂病,又称甘薯缩芽病,俗称“麻风病”、“硬秆病”等。 病害诊断:主要为害嫩梢、叶片、茎蔓,也可为害薯块。 叶片多嫩叶发病,多是叶背粗,细叶脉初时出现棕红色稍透明的小斑点,后病斑逐渐扩大,病斑表面组织木栓化,粗糙,突起,状如疮痂,呈灰白色至黄白色。 受害叶脉弯曲,叶片皱缩、卷曲。 茎蔓和叶柄发病,形成圆形或长圆形疮痂状病斑,严重时连合成大疤。 病茎蔓皮层粗糙,木栓化,失去柔性,以致病蔓先端硬化僵直,不再伏地蜿蜒。 嫩梢发病,产生密集淡紫色病斑,嫩梢皱缩不能生长,称之缩芽。 薯块染病,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斑点,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 病薯小而多变形。 致病菌田间常见的是其无性世代,为甘 2、薯痂圆孢。 病菌分生孢子梗着生于孢子盘上,短小,不分枝,圆筒形,顶端较尖细,其上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种薯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带菌种薯和薯苗可以传播。 田间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人手接触和田间昆虫也能传播。 病菌多由皮孔和伤口侵入。 病害再侵染频繁,条件适宜病害在田间发展很快。 气温 2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 2528。 雨露,特别是持续降雨和暴风雨有利于病害蔓延和盛发。 雨天翻蔓,病害扩展蔓延更快。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背不起、红红 1 号、广选 16、不论春、新大紫等。 (2)选用无病薯(蔓)育苗。 栽前薯苗用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浸苗 5 分钟。 (3)重病田与粮食作物进行 46 年轮作。 (4)施足腐熟粪肥,防止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合理灌水。 雨后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蔓延。 (5)早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 (6)发病初期喷布药剂防治。 药剂可选用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