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的深耕改土埂栽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松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增强土壤养分的分解,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有利于茎叶生长和根系向深层发展,从而提高甘薯产量。 一般深耕 26 厘米米比浅耕 15 厘米的增产 20%左右。 深翻、深耕的好处是主要的,但不是绝对的。 如果过度深翻,打乱土层,肥料跟不上,跑墒严重或排水不好,引起雨季涝渍,还会招致减产。 深翻的方法有人工深翻、套耕法、人畜结合深翻法和挖丰产沟(即起假埂)法,也有利用拖拉机、开沟机、推土机、扶埂机代替人工深翻。 丰产田多采用假埂,即冬前按埂距开沟,加深沟底,进行风化。 早春施有机肥,并施土肥混合,破假埂封沟成埂。 如人力不足,可采取套耕法,在冬前按埂距 2、 80 厘米米往外翻两犁,使土肥混合,最后再翻两犁成一埂。 深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深耕的时间:以秋冬季节地冻前最适宜,目的使土壤有较长时间的熟化过程。 如果没条件冬翻,来春必须及早深耕。 (2)耕翻深度:各地试验表明,耕翻深度以 30 厘米米为宜,高产田也不要超过 40 厘米,耕翻深度要因地制宜。 凡底土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或表土层黏土层厚的可以翻得深些。 飞沙土和河边沙土不宜深翻。 对于上浸地,翻破黏土层就可以了。 冬耕宜深,春耕宜早、宜浅。 (3)深耕宜在晴天进行:深耕要抓紧晴天适时进行,不要在土壤湿度过大时深翻,以免泥土紧实,结构破坏。 (4)分层深翻,不乱土层:做到熟土在上,生土在下。 如 3、表层是黏土,下层是沙土,可以上下翻转,改造土壤。 (5)深翻结合施肥:深翻要结合施有机肥,土肥混合,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6)旱地注意耙耢保墒,排水不良地块,注意排水:干旱地区注意冬翻保墒或雨后耙耢保墒,早春进行顶凌耙地对春季保墒也起很大的作用。 高产田耕翻较深,在灌水或雨季时因土壤持水量加大,易造成土壤水分过多,因此对排水不良的地块,应结合深翻挖好排水沟。 排水沟应比深翻深度深 15 厘米,以有利于排涝。 改土有以土改土、以肥改土和修筑水平梯田等方法。 (1)以土改土:上黏下沙的黏土地,可以进行翻沙压淤;上沙下淤的沙土地,则要翻淤压沙;上下层如都是淤土或都是沙土,可 4、拉沙压淤,或拉淤压沙。 在沙地上引黄淤灌或加黄土,增产均很显著。 据试验,黏壤土压沙以及黏土加煤渣,可以增加土壤中的大孔隙和容气率,并能提高地温,加大温差,增产 10%以上,盐碱地压沙土也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2)以肥改土:增加土壤有机质是甘薯改土中的根本措施。 沙土、盐碱地增施有机肥、河塘泥,或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并加盖地膜,不但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还有抑制返盐作用。 山岗薄地施用磷肥,并增施有机肥料,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3)修筑梯田:修筑水平梯田是改良山丘旱地的根本措施。 在坡度较缓、土沙多;石头少的丘陵地区,可实行深翻整平,三面修筑土堰,里面挖排水沟的方法。 深翻时,可从低处向高处进行沟倒沟 5、的深翻法,做到生熟土分开,上下层不乱,以保证当年增产。 结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为防止雨季梯田内积水,造成涝害和地堰坍塌,必须修好堰下排水沟。 一般排水沟深 50 厘米,同时埂栽是甘薯栽培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除了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般都适宜埂栽。 各地试验证明,埂栽比平栽增产 10%以上。 埂栽的好处很多:加厚了活土层,增加了土壤空隙度。 提高了地温,增加了昼夜温差,不仅改善了通气性,且吸热散热加快,昼夜温差增大,一般情况下埂栽比平栽日夜温差增加 2 摄氏度氏度,对甘薯地上部及地下部生长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增加了土壤表面积。 起埂比平栽地面立体表面积可增加15%有利于匍匐生长的茎叶通风透光 6、,减少黄叶、落叶率。 有利于灌溉与排水。 干旱时,可以顺沟浇水,免受干旱影响。 在雨季,排水通畅,埂土不至于过度黏湿,埂栽土壤含水量只为平栽的 70%。 有利于土壤透气性,在肥地不易造成茎叶徒长,利于薯块膨大。 埂上表土疏松,起到了覆盖保墒作用。 打埂的方式规格分大埂栽单行、小埂栽单行和大埂栽双行等,各具特点,要因地制宜选用。 大埂栽单行。 黏土地及地势低洼易涝、地下水位高和肥力高的春薯地块,可采取高埂大埂。 大埂一般埂距 1 米左右,埂高 25 厘米米,每埂栽种 1 行,埂距的加宽必须与埂的高度相适应,这在多雨或易涝地块比小埂单行增产效果更好些。 在密度较大情况下,能做到密中有稀(指株距密,埂距稀),稀中有密; 7、在多肥条件下,由于通风透光,茎叶间不易遮蔽,能避免徒长。 在生育期长又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以此方式为好。 小埂栽单行。 多在地势高、沙质土、土层厚、易干旱、地下水位深、水肥条件较差及生长季节短的地方应用。 埂距 66 厘米米,埂高 20 厘米米,每埂栽种 l 行。 这样植株分布比较均匀,茎叶封垄较早,有利于抗旱保墒。 大埂栽双行。 一般埂距 90 厘米米,埂高 33 厘米米,每埂交错栽苗 2 行。 在水肥条件较好、土质较疏松的平原、低洼及生长中、后期雨水偏多的地方,以上所述两种方式有一定优越性。 这种方式在密度不大的情况下与单行相比产量相差不多。 当密度提高到 4000 株时,比小埂单行增产 10%以上。 打埂方向应因地制宜,在坡岗地要沿等高线缠山扒沟起埂,埂向和山坡垂直,以利蓄水,防止水土流失;在多风地区,埂向以东西为好;在平原地带,以南北向较好。 在沟口修水簸箕,以利排水,并可防止冲坏地堰。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