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内容摘要:

1、病原菌学名主作物甘薯。 病害诊断苗期、本田期均可发病。 苗期发病,多在幼苗根尖或中部出现黑褐色病斑,致使幼苗矮小,节间短缩,茎叶萎缩,叶片逐渐变黄,幼苗生长缓慢,严重时根部腐烂,幼苗死亡。 田间发病,多是受害根根尖变黑,后蔓延到根茎,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破裂,皮下组织变黑。 发病轻微的植株地下茎近地际处能再发出新根,虽能结薯,但薯小。 发病严重的植株地下根茎大部变黑腐烂,地上茎蔓分枝少,节间短,叶片小而硬化,逐渐变黄而反卷,由下向上干枯脱落,重时全株枯死。 致病菌为茄腐皮镰孢霉甘薯专化型。 病菌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座上。 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稍弯曲,顶胞钝圆,底胞在长轴的斜向有微小突起或稍具足形,分隔 3 2、8 个,以 5 隔者多。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或短杆状,多数单胞。 厚垣孢子生在大型分生孢子或侧生菌丝上,单生或两个连生,球形或扁球形。 菌核扁球形,灰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病菌混入粪肥在没有腐熟时粪肥也可带菌,成为初侵染源。 带菌种苗可远距离传播,田间可借土壤、灌溉水和农具传播。 病菌由根部伤口侵入。 病害发生与品种、茬口、土质、气象密切相关。 温度 27左右,土壤含水量 10%以下时,适宜于发病。 连茬地、砂土地一般发病重。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如济薯 10 号、鲁薯 7 号、烟薯 3 号、北京553、南京 92、鄂薯 2 号等。 (2)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培育无病种薯,繁育无病壮苗。 (3)种植地块应深翻改土,早整地、精细整地。 施用充分腐熟粪肥。 (4)适时早栽,精细栽植。 适时灌水,多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 (5)重病地块应与粮食、豆类作物进行 3 年以上轮作。 (6)初见零星发病,可对病株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 300 倍液,或 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绿亨 1 号 3000倍液灌根,或喷洒茎蔓基部及周围土壤表面。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