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病防治内容摘要:

布与为害: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广泛,我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 症状:甘薯在幼苗期、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遭受病菌为害,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侵染地上部分。 育苗期病苗生长不旺,叶色淡,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 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而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 病苗移栽大田后,基部叶片变黄脱落,地下部分变黑腐烂,苗易枯死,造成缺苗新垄。 新形成的薯块,以收获前后发病最多,病斑为褐色至黑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 病薯变苦,不能食用。 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有的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 温度在 10以上就能发病,2528最适宜发病。 地势低洼、阴湿、土质粘重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立无病留种田。 是种薯处理,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种薯 35 分钟后晾干入窖,每千克药液浸种薯 10000 千克;二是药剂浸苗消毒,用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5007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25003000 倍液,蘸根深610 厘米,用 23 分钟。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