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痣病内容摘要:

寄主作物甘薯。 病害诊断田间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病,只为害薯块。 薯块发病,初时在薯块表面产生淡褐色小斑点,其后斑点逐渐扩大变黑,为黑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 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灰黑色粉状霉层。 发病严重时,病部硬化并有微细龟裂。 病害一般仅侵染薯皮附近几层细胞,并不深入薯肉。 但薯块受病后易丧失水分,在贮藏期容易干缩,影响质量和食用价值。 致病菌为甘薯黑痣串孢霉。 菌丝初无色,后变黑色。 分生孢子梗从病部表层的菌丝分出,不分枝,基部略膨大,具隔膜,其顶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圆形至长圆形,单胞,无色或稍有色。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随病薯在窖内越冬,也可以在病蔓上及土壤中越冬。 翌春育苗时即可侵染引起幼苗发病。 田间病菌侵染植株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侵染薯块。 病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传播,直接从表皮侵入,在表皮层为害。 发病温度范围最低 67,最高 3032,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发病。 高温、多雨、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及盐碱地适于病害的发生。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