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炭腐病防治内容摘要:

主作物:除甘薯外,还为害菜豆、芝麻、黄麻、向日葵、烟草等多种作物。 病害诊断:只为害薯块。 病薯表面无光泽,表皮呈死灰色,后期表皮易翘起或剥离,裸露炭黑色的薯肉。 发病多从尻部开始,初期病薯薯肉呈灰白色,后颜色逐渐转浓,并呈粉质状,薯肉组织中埋生无数微细黑点,即为病菌的菌核。 其后由于菌核不断增多,以致全部薯肉呈炭黑色而干腐。 病薯质轻,如捏碎病薯,组织犹如泥炭。 致病菌为产生亚大茎点菌。 病菌一般分生孢子器不常形成,而形成菌核。 菌核近圆形,小,黑褐色。 发病规律:病菌在受害薯块上形成菌核,并以菌核在病薯上越冬。 病薯为弱寄生菌,只易从伤口侵入。 病菌喜高温条件,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 3035。 将菌核或菌丝接种于薯块上,在 25条件下经 7 天,薯块内外可全部变黑。 防治措施:(1)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 (2)重病地与粮食作物进行 23 年轮作。 (3)精细收获,收净薯块。 随之深翻土壤。 (4)适时收获,精细收获,运输、贮放严防受冻,尽量减少伤口产生。 (5)贮窖应事先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或柴火焚烧灭菌后使用。 薯块入窖时严格剔除病伤薯块。 (6)窖贮薯块,每窖贮量以占容积的 1/3 为宜,留出空间,以利窖内散湿透气。 为安全贮藏,要求温度保持在 1115之间,相对湿度 85%95%。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