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天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内容摘要:

1、薯天蛾 鳞翅目,天蛾科。 分布于日本,我国的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浙江、台湾、广东等省也有分布。 主要为害旋花科、茄科、豆科植物。 一、形态识别1成虫体长 43米,翅展 100120 毫米,头暗灰色,胸背灰褐色,有 2丛鳞毛形成“八”字形。 中胸有灰白色斑纹。 腹背有灰色纵带。 各节两侧有白、红、黑相间的横纹。 前翅灰褐色,翅上密布锯齿状纹和云斑纹。 后翅有 4 条暗褐色横带,缘毛白色胶暗褐色相杂。 2卵球状,直径约 2 毫米,淡黄绿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60 一 90 毫米,体表密布小颗粒,腹部 17 节各有 7 条背褶。 体色有两种:绿色型头绿色,两侧有淡黄色斜纹,胸部淡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下线 2、黄色,腹部 1 一 7 节两侧有黄白色斜纹。 气门橘黄色,围气门片棕褐色,尾角黄褐色,尖端黑色,胸足黄褐色;褐色型头部黄褐色,头部有 2 条黑色纵条纹,胸部亚背线呈较宽的淡色条,臀板呈黄色带,腹部 17 节两侧有淡黄色斜条,气门、足黑色。 4蛹褐色,体长 56 毫米,喙长而游离,朱红色至暗红色,翅达第四腹节,臀刺三角形。 二、发生规律生活史和习性:在北京每年发生 12 代,华南每年发生 3 代。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 5 一 10 厘米深处化蛹越冬。 北京地区于 5 月或 10 月上旬出现,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背。 华南于 5 月底见幼虫为害,以 910 月发生数量较多,幼虫取食雍菜嫩茎,大龄幼虫食量大,为害严重时可把叶吃光,仅留老茎。 华南该虫卵期 56 天,幼虫期 711 天,蛹期 14 天。 成虫昼伏,夜间取食花蜜,交尾产卵。 茎叶繁茂处产卵量多,幼虫为害也严重。 三、防治方法一般为零星发生,可随田间管理人工消灭,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此虫。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