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无性繁殖与育苗的几种方法内容摘要:
1、薯可从天然杂交和人工授粉杂交所得种子进行繁殖,由于杂交种子培植的实生苗后代,性状高度分离,群体变异极大,大多不能保持原种特性,故在大田生产上很难直接应用,一般只用于选育新品种。 由于甘薯各营养器官再生能力强,均可作为繁殖器官用,故生产上采用无性繁殖方法。 无性繁殖方法有以下几种:一、薯块育苗繁殖为甘薯生产中普遍应用的繁殖方法,利用薯块周皮下潜伏不定芽原基萌发长苗,然后剪苗栽插于大田,或剪苗插植于采苗圃繁殖后,再从采苗圃剪苗栽插于大田。 此法虽然对劳力、土地利用不经济,但易获得优良苗。 二、薯块直插繁殖利用小薯直接插种于大田,小薯自身膨大成大薯(窝瓜),或者小薯浅插,母薯大半露出土表,使之木质化,控制母 2、薯自身膨大,促使母薯上不定根膨大成小薯(窝瓜下蛋)。 这种方法用种量大,易感染病菌,生产上应用较少。 三、茎蔓繁殖利用春薯田剪苗作秋冬薯田插植用或在秋薯田剪苗插植于苗圃繁殖,越冬后,再剪苗栽插于大田,在华南南部冬暖地区应用较普遍。 这种方法,操作粗放,可节省劳力土地,比较经济。 如能注意良苗选择未必比苗床苗差。 但如年年沿用大田苗栽插,苗的发育逐渐低落退化,薯形变小,小薯率增加,产量减低,故须于 2后用种薯育苗,更新一次。 有些地区用薯尖越冬育苗,方法与华南藤蔓育苗相似,因这些地方冬季寒冷,繁殖苗地须用温床或冷床薄膜保温,薯苗才能安全越冬。 薯块育苗法可分为植薯法和植苗法两种,植薯法是用种薯繁殖,采苗后直接 3、供本田栽培用,此法在短期内容易育成多量苗,但所育成苗较细弱,植苗法是先由种薯育成薯苗,经采苗假植繁殖后,供本田栽培用,在此种情况下所育成的薯苗强壮,且选择优良苗机会多,因此产量可以增加。 假植田可选用土质较肥沃田块,起平畦,双行或 3栽植,采用多次少量追肥方法,既能促进薯苗生长,又便于控制不致徒长,待薯苗长到一定时间(具体情况需配合供苗时间及天气温湿条件等决定),有意识地控制肥水,使薯苗生长较缓慢,节间变密,育成外貌坚实,内质壮嫩的优良薯苗,剪苗插植前 3左右追施一次稀薄速效氮肥,待苗叶出现青绿时,便可剪苗栽植于大田,每次剪苗后必须追肥促其腋芽生长,这样一块假植田可采苗 2,但必须配合大田生产供苗要求事前做好安排。 育苗排种用种量,一般春薯每亩用种 75 公斤,约需苗床 方米,育苗种薯须具本品种特征,皮色鲜明,大小适中,无病害,冻害,渍害及破伤等。 排种前可用温水(50氏度)浸种 10 分钟消毒或用药剂(如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或 25%多菌灵粉剂 500 倍液,或抗菌剂 402 配制 1500液等)浸种 10 分钟消毒种薯。 排种时间依育苗方法和栽插时期而定,露地育苗须在土温稳定在摄氏 15 度以上排种,夏薯露地育苗一般在 4 月初排种。 专利查询。甘薯无性繁殖与育苗的几种方法
相关推荐
薯 24 号 普薯 24 号是普宁市农科所采用有性杂交方法育成的高产优质甘薯新品种,于2001 年 3 月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1?特征特性:该品种薯皮黄色,薯肉桔红色,薯形长纺,株型蔓生,顶叶紫色,叶片浅缺,叶脉绿色,茎较细、呈绿色,单株结薯数多;后期长势好,薯块继续膨大,迟熟,库容量大。 薯块干物率为 食味佳,食味 ,胡萝卜素含量 克/100 克;维生素 C 含量 克/100 克;淀粉含量
)、 ⑥ 细菌 病毒 2( 10分)(每空 2分) ( 1)、草 ( 2)、 分解者(或细菌、真菌) 非生物 ( 3)、 3 ( 4)、 太阳能(或光能) 2( 9分)(除标注外,其余每空 1分) ( 1)、 ①②③④ ( 2 分) ⑤⑥ ( 2分) ( 2)、 花粉
图为中心法则图解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菌中可以发生 a、 e过程 b、 c、 d过程 d过程需要的原料相同 2黑腹果蝇的常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 :正常眼 (E)对无眼 (e)为显性。 基因型为 Ee的父本与基因型为 ee的母本果蝇杂交 ,子代中出现了一只 基因型为 Eee的个体。 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前提下 ,基因未发生正常分离的细胞不可能是 ( ) 2用二倍体早熟易感病茄子
1、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甘薯高产的基础。 甘薯生产中根据不同用途分别选用淀粉型、鲜食加工型、菜用型等不同类型的品种。 我省适宜淀粉加工用品种有徐薯 18、鲁薯 7 号、济薯 15 号等,适宜鲜食及加工用品种有北京 553、鲁薯 8号、济薯 18 号、济薯 5 号、烟紫薯 1 号等,适宜菜用品种有台农 71、福薯76。 2培育壮苗。 壮苗是甘薯高产的保证。 我省甘薯栽植期多在 4
态系统物种 A和物种 B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信息可物种 A和物种 B之间相互传递 B.进化过程中物种 A和物种 B互为选择,共同进化 C.能量可在物种 A和物种 B之间单向流动 D.物质可在物种 A和物种 B之间循环流动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 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