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花育16号内容摘要:
1、花育 16 号 花育 16 号(原名花选 1 号)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最新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 1999 年春通过山东和河北两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9 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 l 产量表现山东省花生新品种春播区域试验两年 19 点次平均荚果和籽仁产量分别比鲁花11 号增产 1136和 1415,居 9 个花生参试新品种首位。 参加河北省花生区域试验,平均籽仁产量比对照冀油 8 号增产 165l,居首位,1998 年河北生产试验,平均籽仁产量比对照冀油 8 号增产 1209。 1998年安徽省试验,花育 16 号荚果比对照鲁花 9 号增产 143。 1998 2、 年在山东莱西、海阳等地创小面积每 6667上高产记录。 1999 年青岛市科委对莱西农业局承担的“花生新品种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验收结果,花育 16 号平均 6667荚果 5051中 6产攻关田平均 6667荚果 品种特性该品种属近普通型大花生品种,生育期 130 天左右,株型直立,株高 40右,分校数 83 条左右,叶色较绿,结果较集中,百果重 210g 左右,百仁重 米率 75%左右,抗旱耐涝性强,较抗根茎腐病和病毒病,适应性广。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取样测试,花育 16 号油分和蛋白质含量比同轮参试品种 953(定名为花有 17 号)分别高 28 和 076 个百分点,比对照种 3、鲁花 11 号分别高 05 和 087 个百分点。 1999 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测试,花育 16 号含硒 0086mg/克果仁含维生素8维生素 居同期测试 7 个品种首位。 3 栽培要点适于中等或中等以上肥力的沙壤上种植,前茬作物或冬耕时要施足基肥。 种子剥亮后选一级米作种。 有条件可用高效固氮菌拌种,确保苗全苗壮。 覆膜栽培能更好的发挥其增产潜力大的特点。 花育 16 号春播山岭薄地或重茬地每6667 万穴,高产栽培每 666710 万穴左右,麦套和夏播10ll 万穴,每穴两粒。 适期播种,春播播前 5 天 5均地温15为播种适期麦套和夏直播依当地常规品种播期进行。 生育期间注意防治病虫害,旱涝条件下注意排灌,成熟时及时收晒。 专利查询。高产优质大花生新品种-花育16号
相关推荐
卫红晶晶米”是水稻育种专家李源祥研究员同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选育的优质红米新品种,已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赣晚籼33 号)。 其特点如下:高 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剑叶直立,穗长26 厘米,结谷密实,每穗 250 粒左右,穗型大小均匀,结实率 89%,千粒重 蘖力中等偏强。 粒细长,糙米呈浅红色至暗红色,油光发亮,精米浅红色,晶莹剔透,无垩白,米饭香味浓,松软爽口
1、69 的选育及应用 1 选育经过天丰优 269(原名盐优 269)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用广东省农科院育成的天丰A,与我所自育恢复系盐恢 269 配组,于 2002 年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三系杂交籼型水稻新组合。 其自育恢复系盐恢 269,于 1995 年夏,用盐恢 559 做母本,盐恢 469(本所中间材料)做父本,配置杂交姐合,获杂交种 26 粒,同年冬带至海南三亚种植 收种子。 1996
________ other sports stars, Wang Hao started training when he was very young. 6. Du Li won the first gold medal ________ China at the Athens Olympics 7. Zhang Yining doesn’t want to spend too much
lesson B. issue C. idea D. book 四.阅读理解 (每小题 2分,共 20分 ) (A) A mobile phone is in fact a small radio. A radio sends a person’s voice over a long way to another radio. A voice that is sent by radio is
芒雀麦无芒雀麦(,又名禾萱草、无芒草。 是世界上分布较广,应用较多的优良牧草。 是草地补播和建立人工草地的理想草种。 无芒雀麦生长快,竞争力强,在杂草较多的草荒地上种植,也能获得成功。 无芒雀麦生命力强,耐杂草,为我国温带和寒温带,建造人工草地的当家草种。 无芒雀麦为高产牧草,在良好的栽培管理条件下,每亩可产干草 300次种植可利用 10 年以上。 东北农业大学曾在圈舍周围肥沃地上种植
起来口感好,看起来颜色白,测出来含“锌”高的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中麦 175”和“北京 0045”,在“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国家小麦改良中心首次培育成功。 专家称,这两个品种实现了高产潜力与优良加工品质,抗病、抗倒和早熟性的良好结合,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等地具有重大推广价值。 6 月 9 日,科技部、农业部有关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