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的思考内容摘要:

2、万瓶、椴木香菇 25 万瓶,袋栽香菇 800 万袋,蔬菜型食用菌 400 万袋,食用菌总产量达 5467 吨(其中:“两耳一菇”干制品 2467 吨,蔬菜型鲜品 3000 吨),农户交售产品总收入 9500 万元。 2007 年,全县接种椴木银耳 38 万瓶、木耳 30 万瓶、香菇 50 万瓶,袋栽香菇1150 万瓶,蔬菜型食用菌 200 万袋,计划栽种稻田菜菇 500 亩。 食用菌总产量可达 6950 吨(其中:“两耳一菇”干制产品 4450 吨、蔬菜型鲜品 1500 吨、稻田蘑菇 1000 吨),农户销售产品总收入可达 元。 (二)专业基地情况。 通江县共规划 18 个食用菌生产基地乡,其中银耳基 3、地乡5 个,黑木耳基地乡 3 个,香菇基地乡 8 个、其它食用菌基地乡 2 个。 全县食用菌基地村 70 个,生产农户 2 万户,产业覆盖率达 21%,专业大户 2500 户。 其中:“一村一品”基地村 20 个,基地村产量占全县生产总量 78%。 (三)龙头企业情况。 通江县从事食用菌产业开发、经营的企业有通江银耳集团有限公司、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通江县菌种公司等 6 家企业,其中:通江银耳集团有限公司和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为市级龙头企业,通江银耳集团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 在龙头企业中,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经营规模相对较大。 该公司创建于 1998 年,年销售收入 5200 万元,公 4、司下设超市、配送中心、加工厂等 8 个经营分支机构,加盟联合经销商 20 余个。 (四)专合组织情况:全县已建立 5 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3 个专业协会、5 个股份合作经营体等 13 个专合组织。 在专业协会中,以“通江县大巴山食用菌协会”的实力较强。 该协会成立于 2003 年底,现有会员 600 人,主要成员是铁溪的食用菌生产专业户,辐射带动了川陕两省边界 7 县方圆 100 公里内 3000 户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2007 年发展食用菌 700 万袋,可实现产值 3500 万元。 (五)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情况。 近年来,在品种选育、越夏技术、病虫防治、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 选育了“银科 012” 5、两个银耳优质菌种、“丰收 2 号、04”两个优质木耳菌种、“135、939”两个高产优质香菇菌种,制定了“通江银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攻克了“袋料香菇菌筒棚内发菌越夏技术”,探索了“木屑银耳栽培技术”,开发了银耳系列精深加工产品。 目前,银耳单产达 斤/瓶种(干品),木耳单产可达 斤/瓶种(干品),香菇单产可达 斤/袋(干品),但菌种的退化现象明显。 (六)生产设施情况。 全县用于食用菌生产的专用设备已基本普及。 其中:“柴油机+粉碎机+装袋机+电动机”的组合设备已达 250 套,每套加工生产能力达 5袋;已建高温灭菌灶 480 口(含 30 口锅炉灭菌灶),每灶生产能力海量专业种植技术就是农业致富 7、谈中,龙头企业主要反映:希望政府帮助解决收购季节的收购资金、加工厂房建设的用地、牵头发展专业购销市场、牵头解决“整合品牌资源”中的“商标使用问题”、“基地建设的配套政策问题”等。 (三)资金投入不足,扩大再生产能力弱。 食用菌属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投入大,产出大。 由于通江农民还不富裕,菌农自身投入严重不足,产业规模壮大缓慢。 据调查,在食用菌生产中,每袋综合成本 ,每袋产菇收入5 元(按 3000计,除去农户自身劳动力投入),每个菇棚的纯收入为 四)配套政策不够,企业无法自建产业化基地。 龙头企业反映,企业急需自建优质原料基地,但实际上根本无法操作,因为,只要企业统一收购农户的杂木树棒,有关部门 8、就要征收企业的各种费用、甚至罚款,企业根本无法承担,而对农户自伐自用却不会有具体的收费、罚款行为,为了促进产业化经营,政府必须尽快出台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对策措施通过与农户、基层干部、专合组织、龙头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一致认为,通江食用菌发展具有生态、资源、品牌、市场四大优势,通江食用菌产业发展应重点抓好以四几项工作:(一)科学规划建基地。 在确保耳林资源有序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气势特点、农户种养习惯,按“五有”(有场地、有资源、有劳动力、有资金、有水源)条件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规划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发展片区。 要通过培育树干、枝丫等生产原料采集专业大户、原料粉碎专业大户、原 9、料装袋专业大户、菌筒熟化灭菌专业大户、菌种接种专业大户、菌棚管理专业大户、产品购销大户,创新食用菌生产机制,解决家家户户包揽全过程生产而导致生产标准不统一、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等问题。 (二)科技攻关破难点。 要充实以银耳生产为重点的技术队伍,把“通江县银耳研究所”建设成集科研、生产示范、技术培训阵地,促进科研成果、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同时,要与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组织攻克“菌种带病”、“菌筒室外越夏”、“品种选育及高产稳产”、“病虫生物防治”等制约生产发展的技术课题。 (三)政策扶持育龙头。 在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将政府直接抓生产发展转变为政策促进生产发展,将部门建生产基地转变为企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