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20xx年高考生物一诊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 “基因在染色体上 ”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 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解答】 解: A、 ② 和 ⑤ 均采用了荧光染料标记法, A 正确; B、 ③ 采用了模型构建法, ⑤ 采用了荧光染料标记法,两者都没有釆用 X 射线衍射图谱 分析法, B 错误; C、 ④ 采用了 14C 标记法, ⑥ 采用 35S 或 32P 标记法, C 错误; D、 ① 釆用了模拟法, ④ 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细胞膜融合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经 32P 充分标记的某动物精原细胞罝于不含 32P 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先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紧接着再连续进行了两次细胞分裂(第 2 次和第 3 次),若某细胞中含 32P 的染色体比 例、含 32P 的核 DNA 比例均为 ,则该细胞不可能处于( ) A.第 2 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 B.第 2 次分裂(减 Ⅰ 分裂)后期 C.第 3 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 D.第 3 次分裂(减 Ⅱ 分裂)后期 【考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DNA 分子的复制. 【分析】 分析题意,经 32P 充分标记的某动物精原细胞罝于不含 32P 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先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由于 DNA 的半保留复制,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 “紧接着再连续进行了两次细胞分裂 ”,可能是进行两次有 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 【解答】 解: A、由于经过第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因此第 2 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 32P 的染色体比例为 ,含 32P 的核 DNA 比例也为 , A 正确; B、在第 2 次分裂(减 Ⅰ 分裂)后期,只是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着丝点并没有分裂,因此此时每条染色体上均有 32P 标记, B 错误; C、如果在第 2 次有丝分裂后期含有标记的染色体全部移向细胞的以及,那么该细胞在第 3 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 32P 的染色体比例、含 32P 的 核 DNA比例均为 , C 正确; D、在第 2 次(减 Ⅰ 分裂)分裂时,由于只是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产生的次级性母细胞中仍然每条染色体的 DNA 分子均有一条链被标记,因此第 3 次分 裂(减 Ⅱ 分裂)后期含 32P 的染色体比例、含 32P 的核 DNA 比例均为 , D 正确.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以及 DNA 半保留复制等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分裂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 6.如图是先天聋哑遗传病的某家系图, Ⅱ 2 的致病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 Ⅱ 3 的致病基因位于另一对染色体,这 2 对基因均可单独致病. Ⅱ 2不含 Ⅱ 3的致病基因,Ⅱ 3不含 Ⅱ 2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分析不正确是( ) A.致病基因均为隐性基因 B.导致 Ⅱ 3患病的基因不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 C. Ⅲ 1正常的原因是无来自 Ⅱ 3的致病基因 D.若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 Ⅱ 2和 Ⅱ 3所生孩子也可能出现聋哑症状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 分析系谱图: Ⅰ 3 和 Ⅰ 4 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即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说明 Ⅱ 3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Ⅰ 1和 Ⅰ 2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 ”无中生有为隐性 “,说明Ⅱ 2的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解答】 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致病基因均为隐性基因, A 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 Ⅱ 3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导致 Ⅱ 3患病的基因不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 B 正确; C、 Ⅱ 3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 Ⅲ 1肯定有来自 Ⅱ 3的致病基因, C错误; D、若含有显性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则 Ⅱ 2和 Ⅱ 3所生孩子也可能出现聋哑症状, D 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 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能根据系谱图推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 39 分) 7.在研究线粒体组分时,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获得涨破的外膜,再用适当方法处理并获得各种内膜小泡及颗粒,结果如图. ( 1)将线粒体放入低渗溶液中,外膜涨破,用 差速离心 方法能将外膜、内膜及其他结构分开.线粒体基质中含有 ab (填字母番号). a. RNA 聚合酶 b.丙酮酸 c.葡萄糖 d.染色质 ( 2)研究发现:在 适宜溶液和条件下,含 F0﹣ F1的线粒体内膜能完成有氧呼吸第 三 阶段的反应,该阶段与其它阶段相比产生的 ATP 数量 多 . ( 3) F0﹣ F1颗粒物是 ATP 合成酶,为研究 ATP 合成酶的结构与合成 ATP 的关系,用尿素将 F1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 ATP 的合成情况.若处理前,在适宜条件下,含 F1﹣ F0 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 ATP;处理后含 F0 颗粒内膜小泡不能合成 ATP,说明合成 ATP 一定与 F1有关.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 【解答】 解:( 1)将外膜与线粒体内 膜及其他结构分离采用差速离心法.线粒体中能进行转录过程,因此也含有 RNA 聚合酶;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能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因此含有丙酮酸,但不含葡萄糖;染色质只存在于细胞核中.故选: ab. ( 2)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 ( 3)为了研究 ATP 合成酶的结构与合成 ATP 的关系,用尿素破坏内膜小泡将F1 颗粒与小泡分开,检测处理前后 ATP 的合成.若 F1 颗粒的功能是催化 ATP的合成,则处理之前,在有跨膜 H+浓度梯度条件下,含 F0﹣ F1颗粒内膜小泡能合成 ATP,处 理后含 F0颗粒内膜小泡不能合成 ATP. 故答案为: ( 1)差速离心 ab ( 2)三 多 ( 3) F1﹣ F0 F0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及场所,能结合图中和题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 11 分)( 2017•达州模拟)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净光。四川省达州市20xx年高考生物一诊试卷word版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