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中融入时事新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内容摘要:

品德课堂中融入时事新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1品德课堂中融入时事新闻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内容摘要时事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作为教材知识一个新的支撑点,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怎样才能涣发出它的生命力,笔者对品德课堂中融入时事新闻进行了教学探索,通过课前“新闻播报”、课上“新闻引导”、课后“新闻返潮”三方面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时事新闻重组教材内容,激活静态课堂;由理论联系实际,引发真实感悟;不断拓宽知识视野,积累人生阅历;树立正确“三观”,有效落实丢德育功能;同时为他们将来顺利地踏入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铺垫,也使品德课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程。 关键词 品德课堂 新闻播报 新闻引导 新闻返潮一、我的教学构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社会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 作为肩负着思相道德教育重任的品德课程更是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拓宽我们的教学素材,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时事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进步,经济不断发展,我们身处一个继承与创新、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必须保持清醒准确的认识和明辨是非的慧眼。 品德课程作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新课程集综合性、实践性、开2放性于一体的性质,要求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采用学生乐于和适合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二、我的教学实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品德学科主要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它必然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恰如其分运用时事新闻这一宝贵资源的一门学科。 新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 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时事新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落实课程德育功能。 带着这样的思考,这一年来我一直在践行着将时事新闻融入品德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开放、发展、变化、生成的状态。 课前“新闻播报”1播报的形式开学初,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小组成员,限每组 5 人,每天轮流着记录当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对一些特殊的事件,也可做成连续报道,并在每一节课授新课之前的 35 分钟派 12 名代表与大家进行分享,老师在每条新闻播报后进行简短的点评或总结。 2播报的目的五年级的学生平时关注的基本是卡通片,很少有读报看新闻的习惯,大多是偶尔看一下电视新闻。 起初在课堂上讲新闻的学生都是战战兢兢拿3着摘录本读完应付了事,听的同学也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于是我引导学生在记录新闻时应该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要素,慢慢地,学生能用精炼简洁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甚至可以脱稿进行讲解。 这样的课堂播报,对于每一个发言的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挑战自我和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了,搜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3播报的意义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时事播报占用的课堂时间不多,但有时候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导火线” ,继而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求知欲,达到知识的融汇贯通和情感的理性升华。 例如在执教悲愤的吼声新课时,一学生在课前播报一则“日本跨党派 168 名国会议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介绍了靖国神社举行例行春季大祭,首相安倍晋三当天以首相名义供奉了名为“真榊”的祭品。 此前,共有 3 名阁僚参拜了靖国神社,包括副首相麻生太郎。 这则新闻激发了学生对日本军国政府的极其愤怒,点燃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热情。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对我国及亚州国家的影响和抵制日货的种种举措,我趁热打铁结合课本知识讲解“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屈辱”,这样对“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这一情感落脚点和价值观导向更是水到渠成、深入人心。 新闻播报这种形式既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培养学生动手搜集、整理、分析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创造了学生展示能力和个性的平台,又给他们更多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学会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课上“新闻引导”新课标指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自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引用典型的时事新闻作为案例,理论联4系实际,不仅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说服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德育实效性。 1重组教材内容,激活静态课堂品德课程中引入时事新闻不是用“官方语言”来热闹课堂,而是因为时事新闻是我们品德课程中的一笔宝贵资源。 如果能好好利用,将是教材知识一个新的支撑点,更能让品德学科唤出发新的生命力。 社会是在动态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因此,品德课程中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和进步也不能静态不变,而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与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如浙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由于在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果在此课中以同一角度提相同的话题,一味以视觉上的媒体展示和语言上控诉的方式再次声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教学上可能就达不到应有的情感化和实效性要求。 因此,慈溪施吉章老师另辟蹊径,利用时事重组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时,他引入 2009 年 2 月 25 日圆明园鼠、兔兽首头像拍卖会及相关文物追讨事件等时事新闻,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活动,结合观看央视中国周刊的专题报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事件的背后故事和动态发展。 接着,他在课堂上灵活地创设了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身份阐述自己对该事件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这个活动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纷纷踊跃发言,对法国佳士德公司拍卖战争中非法掠夺文物的行为表示了愤怒和谴责,同时学生的情感在激烈的讨论中得以释放。 在这次教学中,我们看到施老师有序地将时事新闻元素加以组织呈现在课堂之上,创造性地挖掘了学生内在情感因素,真正地引发了学生的道德冲突,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观,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空间的距离。 52理论联系实际,引发真实感悟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步伐。 品德课程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现阶段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大量吸收信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观念新颖。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选用鲜活生动、具有教育意义的时事新闻,能更好地诠释课本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真实的现实依据。 在教学小心“电老虎”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三、用新闻引路,认识电的危险1可是,就有两个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因为麻痹大意,结果酿成了这样的悲剧一起来看(播放相关新闻报道)2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电太可怕了(老师和你有同感)生:看到有高压电标识牌的一定不能靠近。 师:是这样的安全标志吗。 (课件出示安全标志)师:像这样的标志,表明它附近电压很大,不能靠近。 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它。 生:变压器,师:是这个吗。 (课件出示变压器图片) 师:要是这种高压线掉在地上了,我们该怎么办。 发现电线断落在地上,不能直接用手去拣,可叫人看守,不 让人、车靠近,特别是高压导线断落在地上时, 应远离它 8 米范围以外,找 电话给相关的部门来处理。 师:这是当心触电的标志(表示这儿有电,不可以用手直接触摸),在哪儿看到过。 6生:配电箱、拉力电线旁(课件出示配电箱、拉力电线图片)小结:哪里有用电危险,哪时就有用电安全标志,如果两个小朋友按照安全标志指示的那样远离它,还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吗。 板书:安全标志很重要,无声警示就像宝,麻痹大意靠近了,终身残疾苦两老。 通过视觉冲击让学生知道“电老虎”伤人无情的事实,感受生命的可贵,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同时我又结合学校刚刚进行过的安全用电图片展览教育,介绍日常生活中安全用电和碰到触电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契合新课程标准中生活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3拓宽知识视野,积累人生阅历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位家长都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节假日除了作业,还有不少的兴趣班,过着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这是不可取的,而应适当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时事新闻包罗万象,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节,小到我们生活的城市、社区、学校、家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它好比一扇窗,能为学生打开社会的现状,人生的百态。 这为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现实,积累阅历、拓宽视野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他们将来顺利地踏入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铺垫。 4落实德育功能,树立正确“三观”通过时事新闻,学生接触到了大量活生生的饱含德育精髓的感人事例和先进人物。 这些与枯燥乏味的说教相比,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好比是一股“润物细无声”的神奇力量,来得更加深刻,更加到位。 长期下去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品德课程重在德育导行的终级目标。 在执教诚信真可贵一课时,7我给学生讲述了孙东林在哥哥车祸遇难后,来不及处理哥哥的后事,赶在过年前将 30 多万工钱送到 60 多位农民工手中的鲜活案例。 “信义兄弟”能够感动中国,除了“生死不顾履信义”的举动受到人们的尊敬外,也是对学生良知和诚信社会的一种呼唤。 我以这则新闻材料为切点,全面展开“诚信是金”的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感恩、回报社会、承担责任,做胸怀坦荡、信守承诺的人,让学生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心理体验,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课外“新闻返潮”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不仅可以拓展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品德课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时事新闻又一次返潮于学生的生活中。 1时事新闻小辩论。 慈溪施吉章老师在执教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根据教材中“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小辩论,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出了“兽首头像该不该回收”这样的拓展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辩论。 2时事新闻小广播。 结合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定期编辑时事新闻,在广播中播出学生收集、整理出来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及有关家乡的报道。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产生了很高的成就感,也让全校学生树立起关心天下大事的良好氛围。 以时事新闻为桥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有利于品德教学的课后巩固。 因此,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从书本走进了生活,从个人走向了群体,学生的视野扩展了,眼光放远了,体验加深了,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都有所提高了。 三、我的收获与感悟8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鲜活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新闻开展教学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易于展开课堂交流和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落实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功能。 恰当运用时事新闻既能让学生从解读新闻的过程中获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