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豆根腐病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腐病在黑龙江省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田间一般病株率为 30%40%,低洼地和重茬地病株率可达 70%以上,最高死苗率在 15%以上。 东部地区重于西部地区,其中以东部土壤潮湿地区发生最重。 一般年份大豆生育前期(开花期以前)病株率为 75%左右,病情指数为 35%50%,多雨年份病情指数可达 60%以上。 大豆根腐病发病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温湿度以及植株抵抗力等条件。 要更好地防治大豆根腐病就必须根据这些发病条件进行防治。 改变以往单纯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的方式,采取农业措施防治与生物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学轮作。 由于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 2、,在连作的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 加之大豆连作地块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使土壤环境恶化,破坏了大豆根部的正常生理活动,降低了根系生理活力,破坏了共生固氮系统,抑制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 因此,大豆连作年限越长,块根腐病发病越重。 目前,解决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 3 年以上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的制度。 但是,在当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大豆重、迎茬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应把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 重、迎茬时,可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川地和二洼地种植大豆,重茬也只能重一年,前茬玉米、线麻、亚麻 3、种大豆最好。 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如沙壤土、轻壤土、黑土较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发病轻,土壤肥沃地较土壤瘠薄地发病轻。 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 2025,温度低于 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播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 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 般垄作栽培的大豆比平作栽培的发病轻,大垄栽培的大豆比小垄栽培的大豆发病轻。 其原因是垄作栽培可以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低;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使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根部,发病较重。 豆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幼苗出土速度,播种过深,加之地温低,幼苗生长慢, 4、组织柔嫩,地下根部延长,根易被病菌侵染,使病情加重。 肥水平对根腐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黑龙江省普遍重视磷肥,而忽视氮肥、钾肥以及微量元素的施用,很少使用农家肥,重迎茬地块土壤速效氮、钾养分含量下降,硼、锌、钼等微量元素含量减少,营养失调,使作物抗病性下降。 通过科学的测土配方技术进行平衡施肥,合理补充氮、磷、钾肥以及微量元素肥料可显著提高大豆对根腐病害的抵抗能力。 每 667 平方米施入 1000机肥,可增产大豆 10%以上。 少病菌从虫口侵入的机会。 一般根部有潜根蝇危害,有利根腐病害发生,虫株率越高发病越重,反之则轻。 豆田化学除草剂应用得好,可以对大豆田灭草起到良好作用,但某些化学除草剂因施用方法 5、和剂量不当,可造成大豆幼苗药害,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时也加重了根腐病的发生。 选用发病轻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 实践证明,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是减轻重迎茬影响大豆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措施。 另外还应做好不同品种合理搭配,轮换品种种植以减轻重迎茬危害。 尤其是绥农 14、绥农 15、合丰 25、合丰 35 等品种发生根腐病及胞囊线虫病偏重;可选择绥农10、新合丰 25、垦鉴豆 23 等品种。 于重迎茬地块,要确保豆苗株数,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以减轻减产幅度;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比正常大豆增加 8%10%播量,并提高播种质量,增加保苗株数。 豆重迎茬地块,尤其是连年重茬,导致土壤紧实板结,缺少合理团粒结构 6、,肥力下降。 进行精细的土壤耕作,可以破坏板结层,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有效减轻病虫危害。 在土壤耕作上,要坚持以深松为主的松、翻、耙、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大力推广深松耕法,改善大豆生育环境。 另外普通大豆种衣剂拌种后,药效只能维持 1525 天,因此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尤其在地下根部受害以致死亡的情况下中耕培土措施更为重要,以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能及时补充肥、水,否则造成无侧根使幼苗死亡。 过药剂拌种,推迟侵染期。 35%多克福种衣剂,有效期短,仅有 2530 天;因杀菌剂有效期短,多种杀菌剂制成种衣剂只能做到保主根、保幼苗、推迟侵染、减轻危害。 常用方法:(1)用含有多菌灵 7、、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每 100子用种衣剂 100015002)每 100子用 乐时悬浮种衣剂 150 20%阿普隆拌种剂 40种,应用生物药剂防治效果要好于化学药剂的防治。 一是生物防治打破了土壤中菌群环境的平衡,减少了有害菌对根部的侵染;二是作用时间长,作用时间在 70 天以上;三是针对性强,对大豆重迎茬主要障碍因素6 均有极强的抑制作用。 2006 年在黑龙江省虎林区域进行了133 公顷的大豆多年重茬地块生物拌种试验,种衣剂拌种死苗率在 10%以上,生物拌种死苗率在 5%以下。 尤其是连作 7 年的地块种衣剂拌种死苗率在 30%左右,而生物拌种死苗率在 3%左右。 方法是每 100子用 2%菌克毒克(宁南霉素)水剂 10001500种,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