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木耳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耳芽杯状,黄褐色附白绒毛。 成熟后耳片胶质脆嫩,腹面紫褐色,晒干后变为黑色,背面白色,耳片直径 8米,耳片成熟时反卷。 2、营养要求白背木耳属木腐类真菌。 栽培原料主要有阔叶类杂木锯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稻草、麦麸、米糠等。 菌丝通过分解胞外酶降解基质获得营养,能利用尿素,也需要钙、镁、磷、硫等矿质元素。 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温度。 菌丝生长适温范围 8最适温度为 25实体生长发育适温范围 13最适为 高于 26耳片生长快,但薄且发红,产品质量差,低于 15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2)水分。 原料基质含水量为 58左右,不能高于 60%或低于 55%在发菌期空气相对 2、湿度为 75%左右子实体在发育期为 85%(3)空气。 白背木耳是好氧性真菌,无论是发菌期还是产耳期都应加强通风换气工作。 特别是耳芽形成后,若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耳片不易展开,形成鸡爪耳失去商品价值。 (4)光线。 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期最适光线强度为 40克斯。 (5)酸碱度。 菌丝在 间均能生长,其中以 宜。 二、栽培技术 1、菌种制作母种以 富培养基为好原种、栽培种可用锯木屑、棉籽壳、小麦、玉米芯等原料作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作,含水量 50%2、栽培季节白背木耳属中温型结实性菌类,为了有较长的出耳收获期,一般以秋季栽培为主。 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选择最佳栽培季节,当自然气温稳定在 3、 23日期向前推一个月为接种适期。 3、菌袋制作(1)培养料配方木屑 85%,米糠 85%棉壳87%,麦麸 10%玉米芯 82%,米糠 12%稻草(35 厘米长)40%,稻壳 棉籽壳 20%,木屑 12%,米糠 15%。 上述四种配方中均添加石膏粉 1%,石灰 2%,含水量 58%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虫蛀。 (2)拌料与装袋将各种原辅材料按比例称重,充分拌合均匀,石灰溶于水中,再用石灰水将料拌至适合含水量后,上堆发酵 3,堆温达到 65中间翻堆 2 次。 发酵结束后,用33 厘米 米 米低压聚乙烯袋装料。 装料时,料要装紧实,以手拿菌袋不留指窝为宜。 每袋装干料 斤,湿重 斤左右,装完后套上袋口环,塞上 4、棉塞,立即灭菌。 (3)灭菌与接种当天装袋应当天上锅常压灭菌,灭菌时间一般控制 保持 10时。 严格控制好灭菌时间,是栽培成败的关键。 灭菌结束后,取出堆码在接种室或塑料大概内,用气雾消毒剂密封消毒 1 小时(每立方米空间用 4 克),待料温冷却至 33以下后,采用全开放式接种法接种,此法接种速度快,效益高,每袋栽培种可接 40 袋栽培袋。 4、发菌管理发菌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调节培养室的温度与湿度,检查处理杂菌。 白背木耳栽培主要依赖于自然气候来安排生产,在发菌季节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在管理上主要是做好降温降湿工作。 主要措施是:加强通风、经常翻袋。 这样既可降温,又可除湿。 室内温度控制在 33以下,相 5、对湿度控制在 80%以内。 在发菌期间,检查处理杂菌工作不可忽视。 如果发现红色链孢霉要及时清除深埋或用火烧毁被绿霉、黄曲霉污染的菌袋要清出隔离培养,防止蔓延传播。 5、出耳管理接种后 30,菌丝可长满袋。 当自然温度在 25以下时,可适时开袋出耳。 开袋方法是用锋利小刀将袋口距料面 12 厘米处自上而下斜形割下,使菌袋上方有 1米长的帽舌,下方与料面齐,这样在喷水时不会在袋口处积水。 割袋后袋口与袋底交叉呈骑缝式堆码 高,同时加强水分管理,提高环境湿度,适当通风换气。 进入成熟期耳片反卷时,逐渐减少喷水量,完全停水。 6、采收与干制当耳片卷至 1/4 时便可采收。 采收时用锋利小刀在蒂头处把大耳片割下,留下小耳片继续生长,千万不可损伤料面。 一茬耳收完后,袋底用刀片划开,可提前出耳。 白背木耳的干制只能晒干,也可进行鲜销。 共可采收 5耳,总生物转化率(产量)可达 200以上。 一个家庭一季栽培 5000 袋,可产鲜耳 40004500 公斤。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