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庆时政新闻的创作内容摘要:

吕大庆时政新闻的创作 12009 年度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业务培训班讲义时政电视新闻的创作中央电视台时政部副主任 吕大庆各位同志大家早上好。 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能和大家在福州做交流。 我在中央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已经有 17 年了,其实有 12年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工作。 时政新闻是一个电视台最关键的节目。 有一句话叫新闻立台,如果新闻节目办得好的话,才能成为电视台的根本,成为电视台创办的基础。 新闻之中有很多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经济新闻等等,而这个重中之重就是时政新闻。 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时政新闻这个话题,大家一起沟通沟通。 今天我所说的东西主要是我长期的经验和感受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时政新闻。 第一,先介绍一下时政新闻,第二时政新闻有什么东西,没有做过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不是一个很完美的记者。 我们那边讲三条,第一是要做过时政,第二是涉外,第三条是做过社会新闻,如果这三方面都从事过,那在新闻方面是得心应手,也会成为新闻的大家。 时政新闻很简单,一个时事、一个政治。 主要是涉及国计民生,像我们这个部门就是涉及到在京的九位政治局常委,还有政治局委员,所有中央领导的新闻都在我们这里。 时政新闻是报道中难度最2大的新闻。 首先它受人为的影响很多,另外受政策的影响很广,比如这个新闻并不是以观众的感受为参照,更多的受一些政策面和领导人的影响,其中新闻表现的主体领导人本身的好恶,本身的感受,可能更主要。 这里的例子很多了,比如在广州非典的时候,领导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我是一边退一边拍,领导说这个镜头拍起来非常困难,但是你们不要这样表现环节,他这样说也对。 国外的新闻很多表现领导人行动的场面,都是很用心去做。 比如小布什也好,奥巴马也好,拍他跑步、挥手,这样都可以表现出领导人身体的矫健,这是一种很成型的方法。 所以我认为这是时政新闻中难度之一,因为它的社会影响很大,受人为的影响很大。 我们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但是这个东西怎么能做好。 比如说在国外的领导人中,不会在闪光灯和摄像机前表现他政治的一面,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要在媒体下生活和工作,怎么把他生活中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观众认可他。 比如当时小布什访华的时候我们做转播,他在清华大学演讲的时候,他经过一个很小的厅,里面有四个字厚德载物,当时美国智囊团说要在这里,我们就很奇怪,为什么非要在这里,后来他们回去之后自己做了一个布景,把这四个字放了进去,所以他们考虑问题的方法还是非常专业的。 比如奥巴马在当选前后在飞机上接受记者采访,美国人很爱做这些事情,他拿一个照相机和记者合影,这些都是他们在媒体前展现自己的机会。 这就是国外的方式,而且他们有另外一套方法,不像国内的报道。 3时政新闻是新闻记者的必修课,一个没有时政报道经验的记者不是一个完美的记者,下面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时政新闻。 我们把一个新闻作品元素化之后来分解一下,第一个特点就是声画同一的电视作品,声就是稿子,画面就是画面表现的人物、环境等等,而这个新闻基本是上声画同一的作品,此外还有声画对立,声画分流。 通过声画同一产生新的效果,声画对立就是声音是一个事情,而画面是另一个事情,声画分流是声音和画面各说各的。 第二就是时政新闻元素的第二部分,它具有宣传的功能,另外还需具备媒体的功能,宣传的功能就是灌输,比如黑板报,所谓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 一直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三,你第一天不信,说一千天也许你就信了,但这个缺点是什么,必须要对传播途径进行控制。 另外就是所谓媒体的功能,就是从新闻事件发生主题为出发点,希望告诉人们怎么理解这件事情。 媒体功能就是有传播的功能,是一种渗透的功能,要一点一滴进入观众得人心,就是以观众为出发点,希望告诉人们什么事情,应该怎么样来理解一些问题。 因此完全从观众的角度来分析,这更符合于今天的大众传媒和当今时代的要求。 为什么我们把这两种非常对立的事情放在中国新闻所处的环境和我们所工作的环境,这二者是合二为一的。 第一需要我们的宣传,第二我们要强化媒体的责任,因此这些是一个集合体。 这三条基本构成了时政新闻最基本的要素,声画同一的电视作品,既有宣传的功能也具有媒体的功能,因为我们在处理这些的时候有三个处理理念,第一它是不是符合影视基本特点的作品。 第二是不是把新闻主体的意4见反映出来了。 第三,是不是让观众接受了。 声画同一我再介绍一下,时政新闻其本质是声画分流的,你画面所说的信息和配音所要表现的观点没有特别直接的关联,因此造成了我们所说的两层皮,所以我们在处理新闻的时候,这个理念基本上要做好三条,你不是做好声画同一的作品,你的宣传功能是不是达到了,你的媒体是不是达到了,我们来看第一个例子。 (一条纯粹的会议新闻)这其中的关联性不是特别大,观众听得比较辛苦、比较累,这里面的主题要求是很明确的,还有一个就是第二个例子是温家宝视察灾区,也是表现这些内容。 一会儿给大家放一条总理在去年 震之后,去汶川地震视察,这条新闻当时的创造中稿子很长,稿子有三千多字,如果要把这个新闻做成十分钟,按领导的要求播,但是观众未必能了解这十分钟里新闻的重点和需求,我们新闻稿压到六百多,再加上两个同期声,我们把宣传和媒体结合到一起,我们来看一下。 (视频)如果我们看新闻的稿件的话,这个新闻有三千多字。 其实总理讲话也并不是很严谨,但是我们最后做的时候就做成了很严谨,他在现场讲的时候并没有讲这么多,而是后面我们再综合做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看新闻稿件的表述是很严谨的,但是要考虑媒体的功能,要增加电视的表现能力,把相通的地方点出来,如果认为老百姓不一定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压缩。 这不是特别好的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很典型,在我们大量的报道中,我们做得比较成功的改变,就是把宣传功能和媒体功能结合在一起。 所以说新闻报道或者时政报5道单独去考虑媒体功能肯定不行,但是单独考虑宣传功能肯定也达不到宣传效果,现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对媒体的需求对信息要求的途径也不一样,因此要考虑这两者的结合。 所以在这方面时政新闻处理,要声画同一、要有宣传功能、媒体功能,让观众接受不了的新闻根本不应该做,因此,首先要看它是不是具备影视基本特点的作品。 第二,是不是把新闻主体的意见反映出来了。 第三,是不是让你的新闻观众接受了。 在实际的处理中,这三条是很矛盾的,现在的媒体和宣传有很对立的方面,如果你不能把宣传和媒体很好地转化的话或者说做不好主流的新闻,就是基本功没到家,当然这一点很难也很辛苦,但是这也是我们突破的重点。 我们讲四句话,第一是领导信任,第二是主管赞同,第三是同行赞许,第四是观众满意。 如果你永远从这四条出发的话,肯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领导信任,领导不信任就会一票否决,你的主管要同意你这么做,如果不同意的话你根本做不了,同行赞许,相同工作的人对你的做法很赞同,最后就是观众满意,所以我们要共赢。 等一下给大家放一下直播“广场敬献花篮” ,这是 2005 年做的,这个节目很难。 这是第一次时政新闻第一次用大吊篮来转播的,当时还是做得很不错的一个节目,因此任何时候大家都要记得和谐共赢,让你的领导、你的主管、你的同行、你的观众满意,这个节目放出来的时候,大家都能觉得好,这就达到了我们做节目的理想状态。 刚才说了一些时政新闻的元素,我们现在讲一个最基础的理论,6就是会议理论。 我们在讲时政电视新闻的时候,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两个字:会议,会议是时政新闻的表现方法。 会议可以说是中国的特色,任何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套用会议,所有的活动都可以套成一个会议,无非是方式不同而已。 我们在中办里面特意设了一个会议处,这也是中国时政的本质。 会议有它的程序,按程序来拍摄镜头肯定不会露馅,接着按会议文件来写稿,新闻稿件有出处。 如果你可以脱稿的话,那就是已经把一个会议搞通了,所有的工作基本就能明白。 下面,我们把会议分析一下,时间地点、会议会标、会议席次、会议程序、会议文件、其他问题、以及辅助设备等等,比如今天这也是一个会,是一个讲课的报告会,报告的主体是谁。 我是一部分,你们也是一部分,会标可能没有,但是有大屏幕,通过大屏幕可以了解到我们在做什么,了解到主题。 席次就是大家是自由落座还是有讲究的坐。 程序是什么。 就是先由主持人来介绍一下我,我在这里讲课,一会儿可能大家还有一个互动和提问,这就是今天会议的程序,你把这四个流程记录下来,你的新闻肯定不会露馅,还有一些会议文件,大家可以看稿件,另外可以编写一些评论等等,所以会议,是政治层面、综合因素的集中体现,因此搞懂了会议的筹办,就是懂了中国的政治。 为什么要请这些人来,来了之后光出席还是要发言,谁先发言谁后发言,因此要把这个基本的东西搞懂。 比如说领导来视察,这是一个流动的会,你把某一个点、某一个方式确定下来,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流动的会议。 再说演出,演出是什么样的会议,像奥运会开幕式,就是有一个大屏幕,我们还是在7开会,但是这个大屏幕是放在鸟巢里头,还是放在大舞台里面或者是放在其他地方。 一对一的专访就是两个人的会议。 因此把会议搞懂了之后,把所有经历的工作都会议化,把会议的主题提炼出来,把会议的主要人物提炼出来,把会议的主要程序提炼出来,把会议的主要稿件提炼出来,这就是我们创造新闻的方式和方法。 无论你去弄什么新闻,领导去看老百姓也好,去调研一个交通警察也好,每一个场景你都可以想象成一个会议,而这个会议中,主题是什么,这个会议有什么程序,哪些是我们要提炼和留存下来的,哪些可以合并的,这是一个方法论的东西。 会议基本要求是得到大领导的满意,因为会议最主要的是宣传功能,要让领导满意,他要是不满意你就都谈不上了,因此来说这也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会议要保证主管同志的认可,你一定要理解谁筹办这个会议,他怎么想去办这个会议,你自己办的话你会怎么办,把这些问题落实之后,你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结论,一会儿给大家看一条中央全会的新闻,这条新闻具备懒人我们做会议新闻中最多的表现方法,大家看了之后会觉得确实是体现了中国特色。 这个会议是 2008 年 2月二中全会的时候,我为什么给大家放这个片子,中央全会是每年开一次,在党代会期间,是每年最高规格的一个会议。 在大堂宴会厅,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都出席。 (视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地方就是主席台,在座的就是政治局常务委员,这个区域是中央委员,后面是候补委员,这边是给部长的。 大家一起看一下。 (播放视频)8为什么给大家看这个东西。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其实新闻这么看确实效果不好,我是搞这个的,也有一些抵触,你们就更是了,但是大家要学会怎么做,然后再想想怎么做得更好。 这是中央全会的席次图,中间这九位置是九位常务委员,镜头是一个一个出的,两边的政治委员就是两位两位出的,其他的同志就是一片扫过去,这里面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排有几位同志,看这两位同志还是代表中央委员来出席的,他和他旁边的身份不一样,因此这个会议上,他没有坐在前面,坐在中央委员的席次就要按中央委员的席次来处理,还有好多像马凯等等都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同志,他不是政治局委员,因此在党的会议上,他们是作为中央委员,我们是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还有列席的席次来安排的。 我们按要求来拍摄,这个会议有八台摄像机,素材有将近一个小时左右。 (视频)开会的时候很多领导都是低头的,但是这两位没有低头,但这是我们在拍摄之中把他们挑出来了,然后编在一起。 这里是没有抬头的,但是拍摄的时候不一定非要抬头,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这个会议是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因此我们在处理和表现上要把动作一致起来,要把低头和抬头给分出来。 摇镜头是最难拍的,因为涉及的领导比较多,每个领导都是比较好的表情特别难,这个摄影记者是朱峰,我印象最深得一次,一个镜头拍了 22 遍,因为要顾及到所有领导的表情,比如说一个镜头过去之后,有一个人的低头了,这一遍就不算是很完美的,反正他最极限的一次是拍了22 次。 所以我为什么要把中央全会的节目的这个会议拿出来给大家9放,我们无论去做什么事情,在什么场合的时候,在某个地方都可以把它成为一个会议的模式,我们把这里分出大领导、二领导、三领导、四领导,我们怎么把四个层次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