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内容摘要:
1、灵菇又名白灵侧耳,白阿魏菇,因其子实体洁白如雪,口感好,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最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之一。 现就白灵菇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一、根据市场选用品种有些地方不管销售地域及品种特性而盲目引种,造成产后适销不对路,价格低,菇农效益差。 目前国际市场对菇形的要求为掌形,菌柄短,销往国外的,可选用天山 2 号。 国内市场可销售漏斗形、长菌柄的,选用天山 1 号。 二、培养料含水量对培养基主料进行水分测定,根据水分含量状况,科学添加水分,使培养基含水量达到 55%60%。 三、主料发酵后添加辅料菇农反映,发酵料接种后污染率高,未经发酵的培养料成功率高。 这是因为大部分菇农发酵前都将主料和辅料同时 2、加入,高温造成培养料酸度偏大,感染杂菌机会增加。 同时后期养分不足影响出菇。 试验表明,为了提高产量,发酵时应只将主料和发酵剂混合发酵,待主料发酵好后,再添加辅料,装袋灭菌。 四、适当加大接种量在白灵菇栽培中,由于采用两头接种,用绳扎口,出现了部分菌袋后期发菌缓慢,推迟出菇的现象。 为此,有些技术人员就提出接种后,扎绳时预留黄豆大小的通气口。 但由于菇农对此项技术掌握不到位,通气孔偏大,或者通气孔偏离接种块,直接对着培养料,造成培养料感染。 因此,接种时不能片面强调通气,通气孔应正对菌种块,不能偏离,或者将接种口夹棉花通气。 五、摆放层数一般摆放 46 层,温度高时多留通风道,摆放层数要少,且层与层之间要用 3、竹竿隔离,原则上掌握袋温不能高于 28。 如高于 28,就要采取散堆、疏散、通风、遮阳等措施降温。 六、根据品种特性栽培管理现行推广的品种多,特性不一,就主栽品种而言,天山 2 号比天山 1 号生育期要长,而且现蕾的温度也要偏低 35。 因此,要针对品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给予合适的温度,促进早出菇。 同时要根据菌袋成熟早晚,分批管理。 催菇棚和养菇棚分开,即把经温差刺激现蕾的菇袋及时移入养菇棚,恒温养菇。 七、搔菌要到位菌袋满菌后,继续培养 4050 天,菌丝发育浓白形成菌皮,菌袋较坚硬,有个别菌袋、个别部位出现原基时,进行搔菌。 方法为:解开袋口,刮去老菌块,或轻轻搔去菌柱端中央的表面菌皮,面积为直径 2 厘米左右。 搔菌后,将袋口重新拢起,稍用力向外拉扯袋口,同时旋转 1 周,将袋口扭住。 搔菌后棚内温度控制在 1520,35 天后,开始拉大温差,昼夜温差控制在 10,湿度80%85%,需要散射光。 现蕾后,每头保留 12 个壮菇蕾,移入养菇棚进行恒温养菇。 专利查询。白灵菇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关推荐
,有一矩形线框与导线在同一平面内,在下列情况中线框中能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 ) A.线框向 左 平动 B.线框向 上 平动 C.线框以 ab边为轴转动 D.线框以直导线为轴转动 12. (双选 )调压变压器是一种自耦变压器,它的构造如图所示.线圈 AB绕在一个圆环形的铁芯上 , AB间加上正弦交流电压 U,移动滑动触头 P的位置,就可以调节输出电压.在输出端连接了滑动变阻器 R和理想交流电流表
负者矣。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 完成 10~ 11 题。 (11 分 ) 鹧 鸪 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 照水红蕖 ① 细细香。 村舍外 ,古城旁 ,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 又得浮生 ② 一日凉。 【注】 ① 〔红蕖〕荷花。 ②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 , 人生短促。 请具体说明。 (5 分 ) ,
性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十月革命的必然性是有目共睹、不容否认的。 下列选项能够证明十月革命爆发必然性的是 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22. “如果把„„比作一个战役的话,那么, 1949年 9月召开的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则是完成了战役的方针、原则 、战略部署的制定工作;而 1954年 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 次会议及其以前的选举代表等,只是组织实施战役计划的具体执行工作。
c段用的时间比 cde段用的时间短 C.粒子的运动是从 a端开始 D.粒子的运动是从 e端开始 F、磁感应强度 B和电流 I三者方向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F、 B、 I三者必两两相互垂直 B. F必定垂直于 B,但 B不一定垂直于 I C. B必定垂直于 F、 I,但 F不一定垂直于 I D. I必定垂直于 F、 B,但 F不一定垂直于 B ,导线与磁场垂 直 ,长
以及大多数细菌中 ATP的能量来源是呼吸作用 B.人成熟的红细胞无 线粒体 , 所以不 能合成 ATP C. ATP中的 A指的是腺嘌呤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 ATP的 水解 相联系 33. “ATP ADP+ Pi+能量 ” 的转换式错误 的说法是( ) A.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 B. 上述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C. 这一过程无休止地在活细胞中进行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