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与时政新闻内容摘要:

会议新闻与时政新闻 会议新闻的现状 现在会议多,会议报道也多,为了不影响与作者的关系,不 "辜负 "领导和组织出名挂号的愿望,相当多的编者对会议报道把关不严。 现象有三 一、是怎么写怎么编。 这部分编者过分地尊重和信任作者,认为反正会议报道是例行公事,只要如实反映事实就行了,不愿下气力精编细雕。 二、是写多少编多少。 会议不断,会议报道也随之“繁荣”。 会议报道要不要搞,回答是肯定的。 但要有取舍标准,不能逢会必报。 重要会议进行报道不但必要,而且要妥善处理好。 而一般性的会议(指没有新闻性的),一律亮绿灯则值得商榷。 三、是不计效果如何。 "编者出力,作者出名 "。 会议报道好,作者声誉高;会议报道差,挨批的也是作者。 而编者始终作为幕后无名英雄,出力多少无人知晓不说,况且还有 "文责自负 "进行约束,因而一些编者不关心宣传效果。 总结 编者把关不严,大量的俗套的会议报道才有机会充斥版面,这是会议报道受议论的直接原因。 强调编者用好手中权力不是有意为难作者,而是本着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为出发点,这也是能否成为名编辑的重要条件。 编者是把关人,其地位非同小可,要真正地履行好编者职责,就要牢固地树立新闻意识,做到认稿不认人,没有新闻的会议报道坚决不放行,使 "劣质产品 "没有可乘之机。 集散式会议新闻内涵式花絮式 外联式改写式择要式常规式会议新闻各类会议报道样式的结构及写作特点 一、常规式会议报道 时间、地点,参加会议领导以及会议主题 会议的各类材料二、集散式会议报道所谓集散式会议报道就是将一个会议内容分成几个消息写或把几个会议合并在一篇消息中写。 ( 1)、“一会多稿”。 “一会多稿”就是充分挖掘会议中的消息因素,一稿一事,这样的报道内容单一、中心突出,写出后易被采用。 案例 例如 1998年召开的北京市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就可以派生出质量综合评价稿、基地建设稿、小班额上课等稿。 原会议下发的新闻稿是: 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明显进展 分三条四个方面罗列了北京素质教育的做法和经验。 但这样的稿件像一份总结,几乎不可能作为消息发。 后经过研究,把这个会议的内容分成了几块,在 中国教育报 发表了题为: 北京百万小学生使用新的质量综合评价手册 和 集多家优势 办教育中心 北京教育基地建设形成规模 两篇消息,近期还将对小班办学进行报道。 综合报道会议消息在实际报道工作中经常会遇到。 特别在版面不够,但又需要反映一定的广度和面,这样的消息比较实用。 ( 2)“多会一稿”案例 如教师节期间会议多,内容几乎相同,可以发一个综述稿。 1998年教师节期间,记者参加了由市委、市政府、市教工委、市教委召开的几个会议。 9月 7日,北京市还组织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和模范教师座谈会模范教师座谈会, 9月 8日下午北京市委、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教育系统德育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 教师节期间,市教工委、教委领导徐锡安、袁贵仁慰问知名教师及在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等活动。 后编写成 北京用多种形式庆祝教师节 一稿。 三、择要式会议报道所谓“择要式会议报道”就是抓住会议中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写。 如“北京市委为四五运动平反”是一条获大奖的消息。 但这条消息的来源却是从一次会议上得知的。 记者没有把这个会议内容全写出来,只抓住了这一人们关注的问题写了几百字的消息,马上被国内和国际上所有通讯社、大报选用。 所谓“改写式会议报道”是记者不用会议发的新闻通稿,自己选择角度、消息样式来改写。 四、改写式会议报道( 1)、“把会议稿改成事件消息写” 如 北京尝试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 这篇发在 98年 9月 24日 中国教育报 头版头条的消息,就是记者参加了一次会议后,没有按照通稿发消息,自己另寻报道由头写成的。 朝阳区在 8月 12日召开了社区启动会, 8月 31日超大规模学校“东方德才”成立, 9月上旬写出这篇社区教育的稿子。 最后见报题目是 增强教育自我完善和发展 北京尝试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 北京晚报 第二天进行了报摘。 ( 2)、“把会议稿变成人物消息写”如一次参加破格提拔的年轻高级教师颁证会上,发现门头沟大峪中学的一个优秀教师未能出席大会,当记者了解情况时,谈者落泪,听者感慨。 记者于是追踪采访,写出一条可读性很强的人物消息。 见 北京教育报 一青年教师病重住院 牵动人心 众领导同事奔走相助 手足情长 的报道。 开头是这样一段话: 34岁的青年教师蒋根群刚刚被破格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没有能够亲临会场,接受证书,就被病魔击倒,住进了北京肿瘤医院。 在评聘大会场外,门头沟区教育局纪委书记孙玉春同志流着泪水向我们介绍了蒋根群老师的事迹,我们深深地被这件事所感动,随即去蒋根群所住的医院和他所工作的门头沟大峪中学进行了跟踪采访。 然后记述了他带病拼命工作的情景,以及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还有他现在病情的最新发展。 这样的报道可读性较强,甚至可以连续报道或策划组织相关的活动。 ( 3)“把会议稿变成典型消息来写” 从众多会议材料中选择一个典型来写,照应一下会议。 如用在 ×× 会议上,记者了解道、记者获悉来引出。 例如参加北京市办有特色学校表彰会,专门发一学校经验。 像写北京 119中实行二级管理的消息就是这样。 ( 4)把会议稿写成问题研究消息一般是从会议发现一些问题,从中截取一部分内容或进行深入采访,写成研究性报道。 如北京日报的一篇关于学生不喜欢分数排队的小调查就是从一次会议文件中挖出来的。 五、内涵式会议报道所谓“内涵式报道”就是抓住会议的特点写。 比如笔者参加朝阳区一个德育表章会,为节约会议开支,组织者把德育先进和计划生育先进一起表彰。 于是,没有正面写这个会如何如何,而是以这个会为由头,写了一篇精简会议的消息,效果不错。 六、外联式会议报道( 1)、“利用会议深入采访写出深度报道稿”比如将要召开的 105所基础薄弱校基本达标总结会,除发一个议消息外,又写了一个长篇通讯, 105所基础薄弱校达标纪实 ( 2)、向前延伸 :“抢在会议开会之前写的稿”。 会议召开之前,就根据事先的采访写出有关内容的稿件。 比如,在全国创造教育的一次年会上,记者在会议开始前几天积极采访,写成一篇会议稿,在会议当天发表,引起了与会同行的夸赞。 ( 3)、向后延伸 :“把会议内容写成系列报道”比如新华社记者吴锦才在一次听轻工业部部长的报告及新闻发布会后,经过自己思索、分析,竟陆续写出了 17篇报道。 七、花絮式会议报道花絮是指一种短小的、轻松活泼的、有点儿风趣的报道形式。 花絮式会议报道就是不正面反映会议,而是抓住会议中的一些有趣的小场景、小事情来写。 几乎所有的会议都有这种样式的报道。 建议 捕捉会议中的新闻,改进会议报道,作者应树立一个新观念,那就是会议报道不一定总是写会议本身。 善于捕捉会议中的“花絮”新闻往往更能赢得读者,不仅反映会议,而且深化会议。 跳出会议写新闻。 不拘一格写新闻。 时政新闻一、变虚为实 虚 是指时政活动,会议的形式。 实 是指活动、会议的具体内涵。 变虚为实,即是把时政新闻的报道从着重于活动、会议的形式转向着重于其内涵。 把记者采访的重点由走来走去、台上台下的程序转向活动、会议的目的。 案例 获奖新闻 当农资价格飚升的时候 ,记者关注的已不再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在一大群各级领导陪同下从这里走向那里,而是走访基层,了解民情,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的实质性内容。 镜头聚焦于朱锫基副总理在种粮大户张维满家中,听张维满反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使农民难以承受。 典型场景、典型对话给人以丰富的信息。 副总理了解情况后,当场指出问题的严重性,第二天亲自解决问题。 不到两分钟的新闻,由于精选素材,向观众立体地展示了一位雷厉风行的领导干部的形象,也充分展示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视察工作、了解民情、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 类似这样的时政新闻精品,在电视记者的努力下,已越来越多,为时政新闻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样板。 二,融入背景 时政新闻应该注意融人必要的背景材料,摒弃就活动报活动,就会议报会议的肤浅作风。 特别是报道党和政府领导人重要的访问活动及外交上的迎来送往活动,应通过背景介绍,向观众展示其意义,开拓画面以外的信息。 三、捕捉瞬间 时政新闻中摄影记者的最重要任务是捕捉典型的、能充分阐明主题思想的瞬间画面。 抓取瞬间靠记者的敏感,反映瞬间靠记者的判断,把握瞬间是记者的职责。 四、追踪高潮。 时政新闻拍摄中,记者一边拍,一边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捕捉。 当现场出现高潮时不能轻易关机,而要抓拍精彩瞬间,以高潮情节为新闻主体,使新闻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主动设问 时政新闻记者为摆脱模式化报道,应变被动为主动。 在现场精心设计问题,主动出击采访,有特色的采访提问能带来有特色的新闻。 六、巧用同期声。 时政新闻必须摆脱声、画各行其是的两张皮现象,做到视听语言做到视听语言的有机统一。 巧用、精用同期采编技法声是重要措施。 精彩的会议报道,无一例外地在捕捉精彩瞬间形象、高潮情节的同时,也伴随着现场真实的声音记录。 这才使观众有身临现场的感觉,能有声有色地再现现场的感人情谢谢观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