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余市20xx-20xx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内容摘要:
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D.美洲与欧洲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18. 对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中的“近代”的正确理解是 A. 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 C. 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产生 D. 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19.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是 A. 开始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过程 B. 实践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支海 军 D. 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0.下列著名航海家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抵达或绕过好望角的有 ① 迪亚士 ② 达 •伽马 ③ 哥伦布 ④ 麦哲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1. 19世纪 70年代前后出现的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房等企业 A都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 B. 都是私人建立的近代企业 C. 都属于外国人出资建立的 D. 说明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 22. 从 1912年至 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 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 辛亥革命的鼓舞 C. 有识之士的倡导,政府的政策调整 D.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23.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建立发展多种经营体制 B.消灭封建制度的残余 C.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D.调整产品的分配机制 24. 某一时期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 据统计,以下为 1949— 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 其中属于 195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好转、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2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会议。 这两次会议 的共同点有 ①都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方针 ②都将主要任务与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③都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 ④都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26.中共十四大后, “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这与中共十四大什么内容直接相关。 A. 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吉林省扶余市20xx-20xx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相关推荐
D.②③④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以下内容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 ( ) 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② 高效的法治实施 体系 ③有力的法治保 障体系 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 ,为了多做善事,房子越换越小,生活清贫。 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治香豌豆炭疽病的技术 症状:叶、茎、花和种荚均可受害。 发病初期,感病叶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斑点,以后病斑中央逐渐变为暗绿色至白灰色,边缘暗褐色。 病重时,病斑联合,叶片枯萎脱落。 茎上病斑椭圆形至长条形,褐色,稍凹陷。 感病嫩梢淡褐色至灰白色,由上而下枯死。 花梗受害则枯萎,种荚受害,失绿皱缩。 潮湿时,病部产生朱红色黏质小点或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子实体。 病原:病原为围小丛壳菌(
麦秋苗期地下害虫的防治 秋苗期为害小麦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 据观察,蝼蛄为害,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蛴螬为害,将麦苗根茎处咬断,断口整齐;金针虫则钻食麦茎嫩心,被害部呈乱麻状,但外皮仍连在一起。 仔细观察麦苗的这些被害状,不用挖土调查,就可以确定麦田发生的是哪种地下害虫。 小麦出苗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片调查,当死苗率达到 3%时,立即施药防治。 撒毒土每亩用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箭双雕” 菠萝茎叶就地粉碎回田轮作甘蔗,既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又可使甘蔗高产稳产。 菠萝甘蔗轮作田与甘蔗连作田比较,能明显地改善土壤的通气和蓄水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菠萝一甘蔗轮作对甘蔗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其实质在于:菠萝、甘蔗轮作后,由于其作物种类的不同导致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并导致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
度大小为 v0,经过时间 t速度减小到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可用下列哪些式子表示 ( ) A. v0t+ 12at2 B. v0t 13.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根据图像可 知 ( ) A. 0~5 s内的位移为 10 m B. 0~2 s内的加速度为 1 m/s2 C.第 1 s末与第 3 s末的速度方向相同 D.第 1 s内与第 5 s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14. 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