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轻简稻作式的种植表现及应用前景内容摘要:

2、比手栽稻低 6粒重。 最高的是手插稻,平均为 次为机插秧,为 低的是直播稻,为 上分析可以看出,手栽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居首位,而穗数最少,原因是移栽时移栽质量未得到保证,移栽密度较小。 益分析(表 2)从种植效益看,效益最好的为机插稻,每公顷纯效益为6465 元,比手栽稻高 1155 元;其次为直播稻,每公顷纯效益为 6090 元,比手栽稻高 780 元;第 3 位是麦套稻,每公顷纯效益为 5880 元,比手栽稻高 570 元;第 4 位是抛秧稻,每公顷纯效益为 5865 元,比手栽稻高 555 元;手栽稻最低,每公顷纯效益为 5310 元。 本分析(表 3)由于稻作方式的不同,特别是 3、直播稻、麦套稻减少了育秧程序中的秧田管理成本和移栽、抛栽工序,所以各种稻作方式的成本差异较大。 总成本最高的为手栽稻,每公顷平均达 8850 元,其次为抛秧稻、机插稻和麦套稻,最低的为直播稻,每公顷平均为 7110 元。 分析手栽稻的成本,成本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秧田育秧管理成本高,手栽稻和种子成本最低,但秧田管理成本较高,秧田管理成本比直播稻高 420 元是大田移栽成本高,大田移栽成本高达 1530 元机插稻高 855 元育期对同一品种徐稻 3 号不同稻作方式的生育期进行了系统跟踪调查,不同稻作方式对生育期的影响很大徐稻 3 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全生育期变化,从麦套稻的 157d 减少到直播稻 4、的129d,减少了 28d;徐稻 3 号的总叶片数从手栽稻的 17 叶减少机插稻、抛秧稻、麦套稻的 16 叶,直播稻总叶片数最少,只有 15 叶。 全生育期的缩短主要减少在拔节前(表 5)。 直播稻比手栽稻全生育期减少 24d。 其中,播种至拔节天数减少 13d,占总减少天数的 54;拔节至抽穗天数减少5d,占 21;抽穗至成熟天数减少 6d,占 25。 所以,全生育期差异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的缩短。 2栽稻手栽稻与肥床旱育秧配套后与传统的湿润育秧相比,具有省秧池、省水、省种、省工、节本的优点,表现出对条纹叶枯病较好的抗性,特别是通过生化制剂的配套应用,使该项技术更简便,操作更简单,秧苗素质更好,海量专 6、四是倒伏关。 秧稻抛秧稻具有省工节本、操作方便、产量稳定、可推进规模化种植等优点。 生产上抛秧时对田面整地质量要求较高,特别是抛植后如遇大雨易造成漂秧。 同时田间杂草必须防除到位。 播稻直播稻具有操作简便、不需秧池、省工节本、稳产高效的优点。 同时避开了一代灰飞虱的盛期,减轻了条纹叶枯病的危害。 生产上必须注意的问题有:草害较重;后期群体过大易倒伏;后期如遇低温,不能安全齐穗。 3展机插稻机插稻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减少农业劳动力、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稻效益的有效稻作模式,是未来水稻发展的方向。 当前需做的工作主要是发展机插秧协会组织,完善机插秧配套栽培技术,尤其对如何保证机插秧的质量和时间, 7、攻足穗数等环节上做好研究,确保这项技术健康稳定发展。 高直播稻这项稻作方式 2004 年在宝应县广洋湖镇开始小面积应用,现正逐步向全县扩大,2006 年该县各镇上报面积为 际应用要超过这个数字,已成为利用面积最大的一种轻简稻作方式。 目前这种稻作方式在全省面积也在逐步扩大,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2006 年春适应群众需要,在全省各地举办多期技术培训。 因此,扬州市应加大技术力量,对目前群众自发进行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研究,结合现有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提高直播稻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大麦套稻麦套稻不育秧、不耕田整地、不栽秧,秸秆还田,解决了麦秸焚烧难题,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栽培管理措施研究深入,较好地解决了全苗、匀苗、杂草稻、倒伏等问题,是扬州市重点推广的水稻轻简稻作方式。 在前两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建议加大培训、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其应用面积。 定抛秧稻抛秧稻具有明显的省力、省工、高产、高效、操作简便的优点,受到农民的欢迎,在宝应县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范水、安宜、小官庄等 3个乡镇。 这些地区的群众已熟练掌握该项技术,所以应用面积一直比较稳定。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