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甜玉米早熟栽培法内容摘要:
1、甜菜玉米近年来发展较快,上市比较集中,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因此,早熟栽培是缓解超甜玉米上市过于集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选种准备。 选用生育期短、商品成熟期早的优良品种,如华甜 1 号、超甜 43 号等。 一是品质好,生食脆甜、熟食香甜,籽粒排列紧凑整齐,果穗美观,不秃顶;二是生育期短,2 月下旬播种可于 5 月底、6 月初上市,每 667 平方米产量可达 600克。 苗床准备。 选择背风向阳、地下水位低、计划种超甜玉米的地块一角或附近地块作苗床,每 667 平方米大田备苗床 15 平方米,分别于年前、播种前进行两次翻耕,将苗床耕细耙平。 适时早播。 一般于 2 月下旬采用营养钵育苗或塑料软盘育苗。 每 667 平 2、方米大田用种量 克,种子先用水浸 8时,再用 35温水预热 10胸后播种。 营养钵可选用薄膜或大孔塑料软盘,每 667 平方米备营养钵 3500,营养土 150克,需预先备制,切莫在播种苗直接用颗粒化肥,以防止烧苗。 播种时,先将细碎床土浇透水,整齐摆好营养钵,平孔装入营养土,提早一天用 800 倍敌克松淋透营养钵,一天后用竹片在钵内营养土上插孔,每个营养钵播发芽种子一粒,然后用地膜打拱覆盖。 苗床管理。 出苗前一般不揭膜,如连续晴天,出现营养土发自,需浇水抗旱,结合用 1000 倍敌克松液消毒。 出苗后注意控温控湿,晴天上午可揭开膜的两端,下午覆膜。 如出现强烈冷冻天气,可用草帘覆盖膜的两边保温,露出膜 3、顶透光,寒潮过后擞去草帘。 移栽前 3择晴天炼苗,一般苗床期 25即可移栽。 整地移栽。 玉米适宜在土壤肥沃、排水方便、春季不积水的稻田种植。 冬前宜早翻耕晒垡并开好排水沟,防止土壤渍水,保持土壤干爽。 3 月下旬,按 足基肥、精细耕整。 按宽行 67 厘米、窄行 40 厘米抽行,每667 平方米施复合肥 40克,覆土盖肥。 于 3 月下旬或 4 月初选晴天土壤干爽时移栽,株距 米,移栽后浇安蔸水。 大田管理。 缓苗后每 667 平方米施尿素 5克淋施提苗。 大喇叭口期重施穗肥,每 667 平方米尿素 5克于株间打孔深施,并培土防倒伏。 春雨期间注意疏沟排水。 苗期用敌杀死防治地老虎,大喇叭口期用敌杀死或呋喃丹防治玉米螟。 抽雄后,每株留果穗一个,尽早去除多余果穗,并注意不伤叶片,提高商品质量。 采收上市。 一般果穗吐丝后 15,当花丝萎缩变黑时为最佳采收期。 采收后切除穗柄、花丝及长叶片,尽量多留苞叶,及时上市以防糖分转化。 专利查询。超甜玉米早熟栽培法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1压强同步试题1
直方向 叠加侧放 C. 甲组砖竖放,乙组两块砖 沿竖直方向 叠加竖放 [来源 :Zx x k .Co m] D. 甲组砖平放,乙组两块砖 沿竖直方向 叠加平放 8.球鞋的底部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 A. 减少压强 B. 增大摩擦 C. 减少摩擦 D. 增大压力 9.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容器里盛有液体 ,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 ) A. 一定等于液体受到的重力 [来源 :Zamp。 x x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86物体的浮沉条件同步试题2
力不变. [来源 :学科网 ] 4 .一个空心金属球的质量是 ,体积是 610 4m3.把它投 入水中,静止时它将 A、 漂浮在液面上 B、 悬浮在液面上 C、 沉入水底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 木桶里装有石块.若把木桶中的石块拣出来扔在水池里,则 水池的水面将会( )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截面积如图 2所示,球的总体积为 V,空心部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72力的测量同步试题9
后变小 7. 用图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 600N 的重物时,人手实际需提供的拉力应该是 ( ) A.小于 200N B.等于 200N C.大于 200N D.大于 300N 8. 如图所示,人的前臂可视为杠杆 ,当曲肘将茶杯向上举起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前臂是省力杠杆,阻力臂变大 B. 前臂是省力杠杆,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单元试题3
物理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 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____和 ______,反映的一个共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13】盛满水的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不会被烧坏,但没有盛水的空铝壶放在燃气炉上加热就会被烧坏,严重时还会引发火灾,这是什么原因。 【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