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普通中学20xx-20xx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12.李鸿章认为: “然欲自强必先理财,而议者辄指为言利;欲自强必图振作,而议 者辄斥以喜事。 ”李鸿章不畏成见,敢于 “言利 ”的表现是( )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汉阳铁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 D.创办京师同文馆 【考点】 A6:洋务运动. 【分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工业.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洋务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财主要是指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来求富. AB 两项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为了自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 项是民用工业,为了求富,符合题意. D 项是属于教育方面的内容,不符合题意,应 排除. 故选 C. 【点评】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 19 世纪 60、 70 年代)以 “自强 ”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 2)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 l9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打出 “求富 ”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 3)筹划海防. 19 世纪 70 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 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 (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3. 1885 年,广东一些手工丝织业者捣毁新式机器 缫丝厂,杀死丝厂工人。 事 件发生后,地方官员派兵查封各处丝厂,理由是 “平民不得私擅购置机器。 ”这说明( ) 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官府的歧视 ②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 ③ 清政府重视社会稳定,平衡各方利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时期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基于此分析各个小项. 【解答】 题干材料阐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刚刚产生时所遇到的重重阻 力,一方面来自于同行手工业者,另一方面来自于封建政府,故 ①② 正确. 题干表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被封建政府查封,这说明清政府并没有平衡各方利益,故 ③ 错误,故 A 项正确. 故选 A. 【点评】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时期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4.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是( ) A.纺织业和面粉业 B.交通运输业 C.冶金业 D.机器制造业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912 年到 1919 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故 A 正确; 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A. 【点评】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 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 ──中国民族资本缺乏独立性. 15.如图所示是 1920 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 “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 ”等 字样。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A.洋务运动兴起 B.实业救国思潮 C.工人阶级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住在题干材料关键词 ”1920年 “”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 “. 【解答】 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 “1920年、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大量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同时,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人呼吁 “设厂自救 ”、 “实业救国 ”.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渝令各省办厂.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A 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 D 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都是在 19 世纪六十年代; C 项工人阶级产生于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都和题干时间不符. 故选 B. 【点评】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以报纸广告来立意的图文题.广告,在当今市场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悄然走进高考试题中,以其题型新颖、贴近生活、图文并茂,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解析比较、综合概括、知识迁移等能力.因此,在平时学习和备战高考时,要注意此类试题的训练 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培养. 16.费正清教授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 “没有前途的经 济奇迹 ”。 “没有前途 ”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军阀割据混战 D.社会性质未根本改变 【考点】 A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历史命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 20 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 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解答】 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短暂的 “春天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这主要是因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并未改变. 故选 D. 【点评】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7. 1953﹣ 1956 年,我国 三大改造的对象不包括( ) A.农业 B.手工业 C.资本主义工商业 D.官僚资本 【考点】 G4: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 1953﹣ 1956 年,我国三大改造的对象是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于官僚资本,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是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 故选 D. 【点评】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我国三大改造的内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 基础 知识的识记能力,基础题,难度较低. 18.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B.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 D.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考点】 G6: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分析】 本题考查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需要掌握中共八大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共八大的内容的识记. 【解答】 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提出的任务是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故 C 项正确. AB 两项是在中共八大之前的任务,应排除. D 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 C. 【点评】 本 题考查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考查对中共八大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9.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这首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的实现 C. “大跃进 ”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考点】 G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分析】 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考查大跃进运动的表现和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大跃进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 材料内容反映的是 1958“大跃进 ”时期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在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反而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C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C. 【点评】 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需要掌握大跃进运动的表现和影响.大跃进运动是在经济领域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在农业领域表现为 “以粮为纲 ”,浮夸成风,在工业领域表现为 “以钢为纲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核心是全民大炼钢铁.先从农业领域开始再发展到工业领域.这次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结果造成资源浪费,冲击正常生产,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0. 20 世纪的中国先后出现了三位巨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邓小平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主持了改革开放 【考点】 XC:邓小平的历史功绩. 【分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的历史功绩,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主持了改革开放,故 D正确; A 是孙中 山的功绩,排除; BC 是毛泽东的功绩,排除. 故选 D. 【点评】 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历史上的统一,用武力征服,都是以惨烈的牺牲和巨大的破坏为代价的.用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天才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 21.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 A.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 B.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 D.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 【考点 】 G4: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G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G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析】 本题考查建国以来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掌握建国以来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 “依次 ”和对建国以来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表现的识记. 【解答】 注意限定信息 “依次 ”,结合所学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1950﹣ 1952 年的土地改革、 1953﹣ 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 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故 B 项正确. ACD 三项顺序错误,应排除.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建国以来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考查对建国以来的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的表现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22.张之洞在奏折中写道: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 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 ”横线中的词语应该是( ) A.火车 B.电报 C.汽车 D.飞机 【考点】 H5:通讯工具的进步.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通讯工具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 “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 ”. 【解答】 依据材料 “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 ”可知涉及的是信息传递;再依据材料 “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 ”可知强调的传递速度快.分析选项只有电报合题意.故 B 正确. ACD 均是交通工具,虽然也可传递信息,但远远达不到 “一刻千里 ”的程度.故排除 ACD.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电报的信息传递功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或直选法解决问题,难度偏低. 23.如图有关建国后发行物资票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B.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C.说明当时社会的物资比较匮乏 D.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 【考点】 GJ: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分析】 本题考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具体考查计划经济的背景、表现. 【解答】 根据材料如图有关建国后发行物资票证可知:反映了计划经济. A 项,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B 项,反映了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说法错误,主要原因是物资匮乏,正确; C 项,说明当时社会的物资比较匮乏,说法正确,排除; D 项,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排除.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 查计划经济,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计划经济建立的影响和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24.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是( ) A.冯如 B.詹天佑 C.茅以升 D.范旭东 【考点】 H3:交通工具的进步.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情况,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