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新课标试卷20xx届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三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支持,起码这对她的心理是个莫大的安慰。 今年山里气温都在零下四十度。 由于每天早晨开窗给鸟儿撒食,而室内外温差有六十多度,母亲受了风寒。 此后,她撒米时,都要戴上帽子、围上围巾。 母亲告诉我,小鸟儿很胆小,总是天不亮就过来吃食。 等人们起来,它们就无影无踪了。 我说,在它们的经验里,居民区里的粮食都是诱饵,贪吃后往往丧失自由,所以警惕性高。 兴许再过一段, 它们白天也会来的。 还真被我说着了,没过多少日子,母亲欣喜地说小鸟白天也来吃食了,它们吃饱了,还在窗台上蹦蹦跳跳的,朝窗里望呢。 窗里当然有可望的了。 母亲爱花,在窗台上摆了一溜儿盆花,红红白白地开满了窗台。 我想小鸟儿在户外望着那些花时,一定很疑惑:这家人,大雪天的,怎么过着春天的日子呢。 鸟儿赏花的时候,母亲也在窗前悄悄赏它们。 它们在不经意间,也成了她眼里的春色了。 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因为小鸟来得太多,吃得太多,外面窗台上积了厚厚一层鸟粪。 爱干净的姐姐,有天抱怨起来,说是开春时,还得清理窗台上的鸟粪,实 在麻烦。 母亲说真奇怪,姐姐说完那话,第二天早晨起来,她发现窗台的鸟粪差不离都消失了。 好像知情的鸟儿听着了那话,连夜把鸟粪给打扫干净了。 她问我,是不是夜里刮大风给吹没影的。 我说不大可能,因为鸟粪遗落的一瞬是新鲜的,它们会被寒风牢牢地冻结在窗台上。 再肆虐的风,到了窗台都是强弩之末,不可能吹落鸟粪。 母亲感慨地说:“那还真是小鸟自己打扫的呀。 ” 在我眼里,小鸟的爪子就是笤帚。 想想看,每只鸟都绑着一双小笤帚,它们清理起窗台的鸟粪,当然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啦。 (1)下面对 文 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 A. 家乡的雪花虽然美丽,但厚厚的积雪却给让小鸟觅食困难,使母亲非常怜惜。 B. 我提醒母亲更多小鸟会来吃食,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母亲不怕小鸟来吃。 C. 如果不是当年姐夫对小鸟过于残忍母亲感到愧疚,她也不会对小鸟如此之好。 D. 开始小鸟只是在夜间来吃小米,是因为许多人想要诱捕小鸟,小鸟非常警惕。 E. 母亲喂养小鸟,“我”的姐姐很反对,于是母亲只能在电话里偷偷向我倾诉。 (2)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开头写春夏秋三季的鸟儿,想表现什么。 ( 4分) ②鉴赏下面语句。 ( 4分) 我想小鸟儿在户外望着那些花时,一定很疑惑:这家人,大雪天的,怎么过着春天的日子呢。 (3)统观全文,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 3分) (4)文章结尾写到“小鸟将鸟粪自己打扫了”,你认为这种情况是否会发生。 你对文章这样写有什么看法。 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 10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 5)题。 ( 25 分) 苏新平 的艺术追求 1960 年,苏新平出生于内蒙古集宁市。 他 从小就喜欢照着连环画涂涂抹抹。 上小学,老师让他出黑板报。 上 中学 , 苏新平参与了学校的美术组。 1986 年,苏新平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研究生班。 80 年代后期的央美是中国著名的文化集散地,来往皆是知名的艺术家们。 他们思维活跃,互动频繁。 苏新平当然也有所关注,却和他们没有什么来往和关系。 他整天躲在屋子里,对着一块石头作画,把内心的诉求通过一块石头完全地释放出来。 创作一幅版画,即便每天从早到晚地工作,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工作量相当于一幅 10 米的大油画。 苏新平说: “ 我听很多艺术家讲,选择艺术就是选择了一种苦难。 外面生活这么诱人,你为什么不参与呢。 但是对于我来说,它是一种精神 满足,反而是一种享受。 ” 当时北京的艺术家们还在讨论着技术,苏新平却更在意自己内心的活动。 内心的活动是一种自我的状态,不是虚无缥缈的,是有源头的。 对于苏新平来说,这个源头自然是出生地内蒙古那片辽阔宁静的大草原。 但是他又不想只是记录下大草原: “ 如果想要单纯地记录草 原,只用摄影就够了。 草原只是一个外观,观照的还是内心。 草原很宁静纯粹,让人喜欢,但是你没发现很死寂吗。 我画的不是草原,而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心灵状态。 完成了这批版画之后,苏新平却从此永失宁静。 1990 年代进入市场,一张小小的版画,就能卖出五六百美元的 价格,在当时可是天价。 1991 年中央美术馆、 1992 年上海美术馆展览完毕,紧接着又是国外的巡展,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等。 因为在美国有 3 个个展,苏新平不得不在美国住了半年。 在中国,信息再开放,也是十分有限。 到了纽约之后,井底之蛙的现实被揭开,苏新平一下子找不到方向。 来自世界中心的文化冲击,迫使苏新平重新思考、怀疑和追问。 认真的人,一旦开始怀疑,就无法宁静地生活下去。 苏新平天天去参观博物馆和画廊,天天和各种艺术家讨论。 在纽约半年的时间里,他不由得停止了创作。 等到 1994 年回国,苏新平再一次感受到了社会变迁 ,又一次陷入了生活的不适应。 他明显地感觉到,过去人们对政治的信仰,已经转移到对物质的追求。 商业大潮极大地冲击着艺术领域,苏新平也成了其中的受益者。 有一段时间,追着他买画的人排成了长队,还没开始画,作品就已经卖出去了。 再有定力的人,也很容易被商业绑架。 从天而降的巨额财富,开始令苏新平反感。 他逐渐和国外的五六家画廊脱离了关系,并和国内的艺术商业炒作保持距离。 这个时期,他的体裁从版画转为了油画,《世纪之塔》描绘了拼命往上爬的社会各阶层,《欲望之海》描绘了在海面上往前奔跑的孤独中年男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