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2、生,节间缩短,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英或结英少,叶片发黄;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似火烧状,因而又被称“火龙秧子”。 被线虫寄生后,主根和侧根发育不良,须根增多,整个根系呈发状须根。 须根上着生白色至黄白色比针尖略大的小突起,大小约 米,即线虫的胞囊。 病根根瘤很少或不结瘤。 植株地上部分明显矮小,节间短,叶片发黄,叶柄及茎的顶部也成浅黄色,结英很少。 病原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染引起的。 1、形态特征胞囊为柠檬形,初为白色,渐呈黄色,最后为褐色,长 米。 表面有斑纹。 卵长椭圆型或圆桶形,大小为 50111 微米3943 微米,藏于胞囊中。 幼虫分为 4 期,2 龄以前雄雌相似,3 龄以后雄雌可分。 老熟雄虫 3、呈柠檬形,大小为 米米,白色至黄白色,体内充满卵粒,体壁角质层变厚,可直接转化为柠檬状的皮囊(或称胞囊),具有抵御不良环境的作用,在胞囊内卵可存活 10 年以上。 2、寄主范围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范围很广。 在我国 寄主植物有大豆、菜豆、红小豆、饭豆、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地黄、豌豆、泡桐等。 3、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发生和分布不同群体间的 于致病力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我国的 理小种有 1、2、3、4、5、6、7、14 号等 8个小种。 1 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山东、江苏;2、7 号小种分布在山东;3 号小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4 号小种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江苏、山 4、东、安徽、河北及北京等地的大豆产区;5 号小种分布在安徽、吉林、内蒙古等地大豆主产地、县;6 号和 14 号小种分布在黑龙江省少数县。 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以 3 号、4 号小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1、侵染循环大豆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越冬。 春季温度 16以上时卵发育孵化成一龄幼虫,折叠在卵壳内,蜕皮后成为二龄幼虫,用口针刺入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 第二次蜕皮后成为 3 龄幼虫,虫体膨大成为豆荚形。 第三次蜕皮后成为 4 龄幼虫,4 龄幼虫最后 1 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雄成虫突破根皮进入土中寻找雌成虫交尾。 胞囊中的卵成为当年再浸染源和来年初侵染源。 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胞囊内的卵保持 6、作制度的关系大豆胞囊线虫在土壤内大豆耕作层中呈垂直分布。 因此,多年连作地土壤内线虫数量逐年增多,危害也逐年加重。 采取与非寄主植物进行合理轮作,土壤内线虫会逐年减少,危害也相应减轻。 防治措施1、种子检验大豆种子上粘附有线虫如泥花脸虫、种子间混杂有线虫土粒、农机具上有含线虫的泥土以及种子调运是造成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所以,要搞好种子的检验,杜绝带线虫的种子进入无病区。 2、农业技术轮作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措施,实施轮作,采取大豆与禾本科如小麦、玉米、谷子等轮作,就可有效地进行防治。 一般说来,轮作两年非寄主植物,就允许种植感病的大豆品种,如果线虫的虫口密度极高,再轮作 1 年非寄主 7、作物,就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抗病品种有时也可代替非寄主作物,在线虫虫口密度很低的地块,或真菌寄生线虫严重的地块,或种植非寄主作物 1 年,就足以防治大豆胞囊线虫了。 施足底肥,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田间机械作业要注意清除残草和泥土,并且要先在无病田间作业然后再到病田作业。 3、抗病育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种植抗(耐)病品种如恳丰一号、抗线 1 号、抗线 2 号、辽豆 13 等,可避免线虫危害造成的减产,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土壤内线虫密度,缩短轮作年限。 但是,大多数田间的线虫是不同基因型的混合型。 由于抗性品种影响施加的选择力,导致线虫虫口基因比例发生变化。 连续或 8、经常地使用抗病品种,使生理小种发生改变,结果造成毒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多,如黑龙江省安达地区由干长期使用抗线 1 号抗病品种,使原来弱致病力的 3 号优势小种变为强毒力的 14 号小种。 因此,抗病育种工作今后应该选择多种抗性基因品种的轮换种植,以及抗病与耐病品种、普通品种的轮换种植,可有效避免强毒力生理小种的出现。 4、药剂处理常年严重发病的地块建议采用药剂处理土壤。 已经使用过的杀线虫剂如 喃丹、涕灭威(铁灭克)等药剂都是高毒药物,而且价格高,成本高,用量大,污染严重,对人、畜毒性大,故逐渐禁用或限制使用。 5、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大豆胞囊线虫的天敌来控制虫口数量和限制线虫引起的损失。 (1)昆虫防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