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力提高内容摘要: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下列教育 法规中属于 20世纪 90年代通过的有 a《中国人 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f《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A abcdef B acdef C acd D acde 下列对“文革”中的教育改革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次“教育改革”开始于《关于大,中,小学校复课闹革命的通知》的发出 B.此次“教育改革”严重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 C.此次“教育改革”给知识青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D.此次“教 育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2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 A.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 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B. 1987年中共十三 大的召开 C. 1992年,中共十四的大召开 D. 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 二、材料题 22.材料:“科教兴国 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 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请回答 (1)这属于什么战略 ?哪一年提出的 ? (2)这一战略的提出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 23. 材料一 没有党的组织,没有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党委不管学校中党的工作,就等于把学校交给 资产阶级去领导,就会犯很大的错误。 为了建立起学校中首先是高等学校中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必须选派得力的干部到这些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办好这些学校。 近几年来,各 地党委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虽已 有所加强,但远赶不上工作需要,不重视或不大重视学校教育工作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的存在,许多党委不注意学校中党的工作,对学 校教育的政治思想领导还很薄弱,以致学校。人民版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力提高
相关推荐
需要 D.广大农民的需要 10.元末明初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树立楷模的 作品是() A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红楼梦》 D. 《东周列国志》 探究:提高与超越 二、材料解析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1)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 1882年底 , 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 : “统计结果表明 , 我们的航 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 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照这样下去, 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 ——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 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 A.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 答案: D 5. “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 题目材料中的 “ 外谋南伐 ”“ 其实迁也 ” 表明
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 “ 敕 ” 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 “ 斜封墨敕 ” ,这表明 (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 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解析:选 D。 本题主要考查生阅读理解能力。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核
C.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 D. 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 A. 全社会读书风尚的形成 B. 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公平公正 C. 知识阶层成 为官僚队伍的后 备力量 D. 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减少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 :“今皇帝并有天下 ,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 ;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 ,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
、中共 “ 十六大 ” 通过的《中国共产 党章程》中指出: “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 动指南。 ” 据此回答: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哪一历史时期形成的 ?形成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 么 ?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 (2)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于这三大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