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练习内容摘要:

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发生在 20 世纪初;④不符合题意。 15. (2020桐城模拟 )胡适在其 1918 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康有为 ( ) A. 主张民主共和 B. 学习西方 C. 主张君主立宪 D. 救亡图存 解析: C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 这一主张相对于君主专制“太 新”,但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则“太旧”。 16.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评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文学界和历史学界探讨的重点问题。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收集了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1)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注意:所回答内容必须在表格范围内)。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想 维新思潮 ( 2)在探究过程中 ,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 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犹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夫财者亿兆养命之原,自当为亿兆惜之,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如若)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为计。 —— 林则徐奏稿 材料二 此次本大臣自京面承圣谕,法在必行,日既带此关防,得以便宜行事,非寻常查办他 务可比。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 林则徐《谕各国人呈缴烟土稿》 材料三 曾国藩是一个不自愿的开风气之先者。 „„曾国藩是一个识时务者,但又背负着几 千年历史的沉积。 „„在洋务派中,他是第一个师法西洋新文化的人,又是真诚地留恋中国旧文化的人。 —— 《曾国藩简论》 材料四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后冷静地总结经验教训时说:“自法人启衅以来,历考多处战事,非将帅之不力,兵勇之不多,亦非中国之力不能制外洋,所以不免受制于敌,实因水师无人,枪弹之不具。 „„兹虽款局以定,而痛定思痛宜 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困,更将待何。 ” —— 《张之洞对近代企业的贡献》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特点,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评析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的思想,并归纳他们思想的共同点(限 180~200字)。 第 2课时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 ) A. 思想观念 B. 军事技术 C. 经济组织 D. 教育制度 解析: A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下图为北大校园的雕塑,其造型来源于“德先生”( Democracy)和 “赛先生”( Science) 英文头一字母“ D”“ S”的变体。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 ) A. 民主与自由 B. 平等与自由 C. 民权与科学 D. 民主与科学 解析: D 图中所示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即“民主和科学”。 故选 D项。 3. 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意欲在中国发起一场文化革命,试图从文化和灵魂上让中国强大起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大都 ( ) A. 信仰马克思主义 B. 宣传社会主义 C. 认同无政府主义 D. 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 化论 解析: D 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A、 B两项与题干中“发起”不符。 4. 位于北大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方面,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传统。 北京大学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其直接原因是 ( ) A. 五四运动促进了青年学生思想的解放 B. 北大校长蔡元培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