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花叶病内容摘要:

2、上部嫩叶多呈皱缩花叶状。 2、芽枯型植株顶稍及侧枝顶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变黑色枯死,并发脆易断,植株矮化。 开花期多数花芽萎焉不结荚。 结荚期荚上生圆形或不规则褐色斑块,荚多畸形。 3、褐斑型这是花叶病在豆粒上表现的症状。 其斑驳色泽与豆粒脐部颜色有相关性:褐色脐的豆粒,斑驳呈褐色,黄白色脐的斑驳呈浅褐色,黑色脐的斑驳呈黑色。 从病种子长出的病株上结的种子斑驳比较明显。 后期由蚜虫传毒感病植株结的种子褐斑粒较少。 4、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只现轻微淡黄色斑块。 一般抗病品种或后期感病植株都表现为轻花叶型。 5、皱缩花叶型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缩呈畸形,沿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缘向下卷曲或扭曲,植株 3、矮化。 6、重花叶型叶片也呈黄绿相间的花叶,与皱缩花叶型相似,但皱缩严重,叶脉弯曲,叶肉呈紧密泡状突起、暗绿色。 整个叶片的叶缘向后卷曲,后期叶脉坏死,植株也矮化。 【发病规律】带病毒种子是田间初次发病的主要来源。 在大豆生长期中由大豆蚜、桃蚜、蚕豆蚜、苜蓿蚜和棉蚜等介体传播病毒,进行多次传毒侵染。 构成病害流传的因素为种子传毒率高,介体蚜虫发生早且数量大。 特别是有翅蚜活动为害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种抗病性弱,播种偏等。 一般干旱年份蚜虫活动猖獗,病害发生重;气温在 18左右时,皱缩花叶病发生最重,温度在 30以上症状隐蔽,大豆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有的品种抗蚜虫,即蚜虫不取食或着落率低;有的品种抗种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