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间作玉米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2、米为好,这种间作方式的群体结构均较为合理;既可以发挥玉米边行优势,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又可以减少玉米对大豆的遮阴,获得一定的大豆产量。 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可适当缩小行、株距,增大密度,以充分利用间作田间透光良好的环境条件,发挥玉米边行效应的增产潜力,大豆则要适当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减少密度,以改善大豆田间通风透光的条件,使大豆植株个体得到较好的营养面积。 一般玉米行距 40 厘米,株距 20 厘米,大豆行距 40 厘米,株距 10 厘米,大豆每亩约 1 万株,玉米亩留苗 30004000 株。 2 栽培技术要点选用适宜品种玉米品种应选用秆硬抗倒、叶片收敛、生育整齐、适于密植的良种,如鲁单 981、鲁 3、单 50、鲁原单 4 号等,大豆品种选用早熟性或耐荫结荚多的品种,如鲁豆 4 号、鲁豆 10 号、齐皇 29 号等。 水肥管理播种前需浇地造墒,增施种肥,一般亩施复合肥 57 千克,保证苗全苗壮。 幼苗期这两种作物都比较耐旱,一般不干旱可不必灌溉,有利蹲苗,促根深扎。 大豆开花以后,玉米到拔节以后,需水量就明显增加;特别是大豆结荚鼓粒期和玉米抽雄期前后是这两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 如果气候干旱,要及时浇水。 这两种作物间作,生育期进程比较一致,在土壤缺水时,可同时灌溉。 但在追肥上,则要分别进行。 大豆需要追施的氮肥量少,一般在花期追 1 次磷酸二铵,每亩追施 1520 千克即可;玉米需肥量大,一般在拔节、大喇叭口和抽雄时分别追肥 1 次,亩追施碳酸氢铵 3040 千克,或在拔节期亩施 40 千克,在大喇叭口期亩追施 5055 千克碳酸氢铵。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