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重迎茬导致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2、黄,发育迟缓,成株感病地上部矮化和黄萎,结荚少或不结荚,严重者全株枯死,根系不发达,侧根显著减少,细根增多,根瘤稀少。 发病初期(6 月末7 月初)拔起病株观察,可见根上附有许多白色或黄褐色小颗粒,即孢囊线虫雌成虫,这是孢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 孢囊线虫以卵在孢囊里于土壤中越冬,孢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第二年春二龄幼虫从寄主幼根的根毛侵入,在大豆幼根皮层内发育为成虫,雌虫体随内部卵的形成逐渐肥大成柠檬状,突破表层而露出寄主体外,仅用口器吸附于寄主根上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大豆根上白色小颗粒。 防治方法:1、孢囊线虫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广,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应用抗病品 3、种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经济有效措施。 2、在没有抗病品种的地方,应采用 3 年以上的轮作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办法,种衣剂拌种,或乳油化肥包衣剂公顷 7502250 克,可兼治根腐病,根潜蝇及菌核病。 二、大豆疫霉根腐病(疫病)危害情况及发生特点: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使大豆出苗前和出苗后的幼苗猝倒和根腐与茎腐,最后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苗期病状表现为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叶片变黄萎蔫,严重时猝倒死亡。 成株期病状表现为下部叶片变黄随之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但并不脱落,近地面茎部病斑褐色并可向上扩展至 1011 节位,茎的皮层及髓变褐,中空易折,根腐烂,根系极少,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 5、,病茎表皮破裂,茎秆枯死,在枯死茎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被害荚呈苍白色,荚内种子腐败或干缩。 土壤或种子中的菌核,6 月份萌发并开始侵染大豆茎部造成茎部腐烂,生成白色菌丝,菌核落入土壤,成为第二侵染源,后期产生黑色菌核。 防治方法:1、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豆田湿度,且勿过多施用氮肥,可减轻发病。 2、将散落于田间的菌核及病株残体深埋土里,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初侵染源。 3、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不能与油菜、向日葵、小豆、菜豆等易感菌核病作物轮作。 4、发病初期可喷菌核净、多菌灵。 四、大豆潜根蝇危害情况及发生特点:幼虫从豆苗根部皮层钻蛀危害,被害根变粗,变褐或纵裂或畸形增生成肿瘤。 大豆幼苗早期被害, 6、致使生长势弱,植株矮小叶色黄,受害严重者逐渐枯死,在幼虫化蛹后,受害轻的根部伤口逐渐愈合,植株恢复生长,但根瘤较少,顶叶发黄,荚少,产量低。 大豆根潜蝇在黑龙江省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被害各部位或其附近土壤中越冬,5 月底 6 月初冬蛹羽化出成虫,成虫危害大豆子叶或真叶,被害处呈透明的圆形小孔,成虫羽化后第二天可交尾,交尾时间以上午 7 时9 时,下午 15 时17 时为多,交尾当时即可产卵,雌虫选择幼嫩的豆苗、沿茎而下钻人土中,用产卵器刺破根部表皮,形成一个孔道,将卵产生在里面,卵经 34天孵化出幼虫,并蛀入根部皮层及韧皮部中危害,致使根部形成条孔道,受害部附近组织畸形增生形成肿瘤,侧根少 7、,根瘤也少,早春降雨多,土壤湿度大蛹羽化顺利,利于成虫发生。 防治方法:1、大豆收获后进行秋翻地,将蝇蛹深埋土中,可降低来年的羽化率,减轻受害。 2、适时早播,培育壮苗。 增施磷钾肥,促进幼苗生长和根皮的木质化,可增强豆株对害虫的抵抗能力。 3、种衣剂拌种。 4、虫口密度 5 平方米有 头即应喷药,每公顷用 50%避蚜雾 150225夫 225第一次施药 710 天可再施药一次。 五、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于 7 月下旬至 8 月初(大豆初荚期),每公顷用 80%多菌灵 750g 或40%多菌灵 1500 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9001000g 或 50%甲基托布津 12001500酸二氢钾 250 9、农业防治。 大面积轮作,迁飞能力弱,加强中耕管理,选用抗病品种,能有效地减轻危害。 降低虫食率。 2、化学防治。 防治大豆食心虫的有利时机,一是成虫产卵前,二是幼虫蛀荚前。 所以药剂防治应在成虫盛发期进行,如果使用残效期长的农药,可兼治初孵化的幼虫,常用药剂有敌敌畏熏蒸成虫,根据测报 100 平方米蛾成倍增加,应立即进行防治(一般年份约在 8 月 8 日8 月 13 日)公顷用 80%统方法先用高粱秸秆蘸取敌敌畏插入豆田中每隔 5 垄一行,大约 5米插一枝,或用 杀死公顷 600水喷雾。 3、生物防治:利用赤眼蜂于成虫产卵盛期,每公顷放蜂 60 万70 万头,效果都很好。 七、蚜虫危害情况及发生特点:弱虫、 10、成虫以刺吸式器吸食汗液,大豆的稍嫩茎叶、幼茎均可受害,豆叶被害处叶绿素消失,形成鲜黄色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害严重的植株,茎叶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影响大豆产量。 除危害大豆外,野生寄主还鼠李和野大豆。 大豆蚜繁殖始点是 7,适温度 2024,在 5 天平均温度高于 25,相对温度高于 78%的条件下显著减少,一头雌蚜可繁殖 5060 头小蚜虫,小蚜虫生下45 天后就可以生殖,所以,在大豆上蚜虫一年可繁殖 10 多代。 大豆蚜的天敌较多,有草岭、捕食性瓢虫、寄生峰、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的条件下,对蚜虫的数量有抑制作用。 防治措施:常用化学药剂:40%乐果或氧化乐果乳油,公顷 1500释 2000 倍液兑水喷雾,杀死公顷用 600水喷雾。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