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 茭复种的效益与种茭技术内容摘要:

1、州市余杭区崇贤镇地处平原水网地带,原来以种植水稻为主,还种植一些茭白、茨菇;莲藕等水生作物。 在农业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中,崇贤镇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大力扩展稻把茭白生产作为菜篮子工程的一项高效农业来抓,区镇村三级投入 200 万元建立了崇贤村茭白示范园区。 2005 年杭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将其立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水生蔬菜示范区),2006 年又被定为浙江省无公害茭白基地。 镇政府还投入 100 万元建立了茭白交易市场,投入 150 多万元建设了一个储存茭白的冷库,为稳定粮食,发展茭白,增效增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500 余亩(1 亩=667 平方米,下同),主要采用“早稻“茭白种模 2、式。 前者为早稻收获后栽种茭白;后者为夏茭收获后栽晚稻,实行两年一轮制。 实践证明,稻贤镇 8000 余亩早稻连续三年亩产超400 千克,7000 亩晚稻亩产超 550 千克,粮食亩产可比单纯种稻高出 50 千克;茭白田种稻还可以减少用肥量,节省成本。 2006 年,崇贤镇 6500 余亩茭白平均亩产 3500 千克(保留 23 片短叶鞘的壳茭产量),其中夏茭 2400 千克,秋茭 1100 千克。 按两季平均价每千克 计算;亩产值 4900 元,扣除成本每亩 750 元,净利 4150 元。 稻主要采用杭 959 品种,管理按常规进行,重点抓好搁田与防治纹枯病等环节。 晚稻主要采用加花 1 号品种,栽培 3、管理一般按常规进行,重点抓好:掘起茭白老墩后捣碎耙平,培育壮秧,适当稀植,慎施追肥,搁好田等。 现仅将茭白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茭白品种应具备高产、优质的特性及适应市场需求的熟期。 我们选用双季茭白品种,其中中晚熟型的浙茭 2 号白壳杼子种占 60%,紫壳杼子种占 35%,早熟棉条种占 5%。 (2)育苗技术1)母墩选择。 在秋茭采收初期(10 月上中旬),选结茭早、齐、白嫩肥大的茭墩留种,插上标记;至次年清明节前后再复选一次,以分蘖匀称、叶片高度一致的茭墩作种苗。 2)育苗时期与密度。 清明至谷雨育苗,掘起“种墩”分株栽植。 单株栽,行株距 50 厘米50 厘米;栽前割去秧苗上部叶片,留取基 4、部 30 厘米,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成活率。 3)及时除草、施肥、搁田,干干湿湿促生长。 4)防治病虫害。 苗期植株嫩绿,易遭稻蓟马、蚜虫、螟虫为害,防治方法参考水稻虫害防治;苗期防病,采取以剥除老叶、病叶为主的综合防治方法。 (3)大田定植1)田块选择。 选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轮作稻田,有利改良土壤,减少“灰茭”发生,减轻病虫为害。 2)整地。 在移栽前将大田翻耕整平,并提前 1 天每亩施碳酸氢铵 50 千克作基肥。 3)定植时期、方法和密度。 移栽期 7 月下旬,将育成的茭白苗掘起、分株,苗长 30 厘米;定植行、株距 80 厘米75 厘米,每穴栽苗12 株,栽后寸水护苗。 (4)施肥技术1)提苗肥。 秋茭栽后 5、 710 天,每亩施人粪尿 1000 千克,或碳酸氢铵 50 千克;越冬的老茭墩应割去残叶,于 2 月上、中旬施足有机肥,可用牛粪 2000 千克或鸡、鸭粪垃圾肥 1000 千克,以利芽的发育与生长。 2)分蘖、长粗肥。 在分蘖初期每亩施人粪尿 1000 千克或复合肥 50 千克。 秋茭在 8 月中旬施,夏茭在 3 月中、下旬施。 3)孕茭肥。 在分蘖后期,即秋茭于 9 月中旬,夏茭于 4 月中旬,每亩施碳酸氢铵 5075 千克,视土壤肥力适当增减。 施肥期间,田面保持 67 厘米水层,防止肥料伤根或流失。 (5)水浆管理根据苗的生长与季节,秋季移栽至分蘖盛期,越冬老茭墩至夏茭分蘖盛期,灌浅水 35 厘米, 6、有利根蘖早发及冬季防冻;其中秋茭在 8 月中旬需排水落干 23 天,轻搁一次,促进扎根生蘖;孕茭期保持水深 15 厘米左右,以抑制无效分蘖,及确保茭白白嫩。 (6)压墩疏苗与除草在清明前后,对过于茂密的茭墩,用小块烂泥压在茭墩中间,以压掉部分小蘖疏苗,以利孕茭。 同时,及时拔除田间杂草,剥除茭苗基部黄叶、病叶。 (7)病虫害防治常见的茭白病害有胡麻斑病、锈病、纹枯病等。 胡麻斑病可选用 40%异稻瘟净 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雾;锈病可选用40%福星杀菌剂 800010000 倍液,或 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25%敌力脱乳油 3000 倍液喷雾;纹枯病可用 5%井岗霉素水剂 1000 倍液喷雾,要求喷于叶面,细喷雾,喷湿叶面为度,以免影响孕茭。 虫害主要有二化螟、大螟、蓟马、蚜虫和叶蝉。 防治方法参照水稻虫害防治,可选用 20%三唑磷乳油 600倍液,或 40%乐果 1000 倍液等喷雾,孕茭期禁用农药。 (8)适时采收茭白采收的标准是:3 片外叶的叶枕齐平,基部茭肉显著膨大,茭肉表皮洁白。 一般 23 天采收一次,以防茭肉表皮转青老化。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