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后豆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后豆栽培是在秋季水稻收获后,不犁耙田,只理沟、分厢、排水,然后把大豆撒播或点播在厢面,再用稻草覆盖的栽培方法。 它具有种植简便,省工、省时,投入少,效果好的优点,是提高复种,增粮、增饲、增收的短、平、快项目。 一、选择优良品种大豆地方品种较多,在经过群众提纯复壮,生态适应性、丰产性、抗病性表现较好,且生育期适中的品种都可以选种;对于农业科研单位选育出来的大豆品种,推广面积大,产量、经济效益好的,也可以选种。 如景东目前选育并推广的景选一号、滇沧二号、本地绿皮豆、中黄脐豆、细黄脐豆、细黑脐豆等全生育期 80100 天,大粒黄脐豆全生育期 70 天。 这些品种每公顷产量12002250 千克,最高可达 3 2、000 千克,很适宜我省南方海拔 7001350 米地区作稻后豆种植。 但还有很多大豆品种不适宜作稻后豆种植,如巨丰和北丰系列的品种作稻后豆种植表现植株矮小,生育期缩短,结荚少或不结荚,产量低。 二、播前准备播前进行晒种 12 天,但要避免中午烈日暴晒,造成种皮破裂,影响发芽;播种时每公顷种子用 56钼酸铵(热水溶解冷却后)75150 克拌种或用 75千克生物钾拌种;做好开沟分厢排水工作,开沟、分厢、排水是稻后豆栽培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 对地下水位高、排水困难的胶泥田,应在水稻收获前1015 天就排水控田,水稻收后按 23 米宽及时分厢,开沟排水。 边沟、中沟深 24 厘米、厢沟深 12 厘米。 面积大 3、的田块,在开好“三沟”的基础上,沿厢隔 710 米再开一条横沟,把田块分成许多小厢,利于排干田水和均匀播种,减少因田水造成大豆萌芽期缺氧或高温煮芽引起幼芽死亡,保证苗齐苗壮。 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重视施肥稻后豆的播种时期,在 7 月下旬至 8 月上中旬,过早过迟对大豆生长都会造成影响。 具体要求在水稻收后一周内抓紧时间播种。 播种量根据品种籽粒大小、植株高矮、分枝多少、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而定。 细粒种每公顷播 60克,中粒种 7590 千克,大粒种 90105 千克;播种方法有小墒匀播和点播两种,点播行距 3036 厘米,塘距 68 厘米,每塘播 34 粒,株苗。 播种之后,用割来的稻桩作覆盖物,盖 4、不严处再加一些稻草覆盖,使种子不外露,起到芽期遮阴和保持土壤温度的作用,以利种子发芽出苗。 但覆盖不能太厚,以免造成出苗不齐或长成高脚苗而影响产量。 另外,增施肥料,对大豆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 出苗后立即每公顷施用尿素 4575千克(36 千克亩)加氯化钾 70 千克(45 千克亩)做苗肥,分枝期再追施一次氮、钾肥,始花期追肥,一般用 3045 千克(23 干克亩)复合肥作花肥,结荚期根外喷肥,春大豆秋种应在“重视基肥,早施苗肥,巧施花肥,酌情施鼓粒肥”原则下,具体掌握每公顷施用纯氮 克,折尿素 216千克(纯氮每亩 克,折尿素每亩 克),克,折过磷酸钙 1125 千克(亩 克,折过磷酸钙每亩 7 5、5 千克),克,折氯化钾 克,(亩 克,折氮化钾每亩 克)时能获高额产量。 四、防治病虫害、种后遇连晴高温天气,应早、晚浇水淋窝保湿;遇连阴雨天气,应排水防渍。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坚持间密留稀,间除弱苗、黄苗,留壮苗,使全田有均匀合理的群体,掌握每公顷留苗 株。 间苗时结合拔除杂草和割除水稻再生苗,使豆苗通风透光良好、生长均匀一致,为高产打下基础。 播种后 57 天每公顷用氧化乐果 1500 毫升兑水 900 千克(亩用氧化乐果 100毫升兑水 60 千克)喷雾防治豆杆潜蝇,隔 7 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 3 次。 现蕾、开花期各用代森锌喷雾防治一次根腐病,对其中的锈病用 20粉锈宁 1000 倍液喷雾防治。 结荚、鼓粒期用敌鼠纳盐拌毒饵防治鼠害。 五、适时收获、确保增收当全田豆荚三分之一退绿呈黄褐色时即可收获挂晾,防止阴雨霉烂。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