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秸秆还田 稻麦留高桩内容摘要:

1、留高桩、堆沤、垫圈、过腹、沼气发酵等,效果都很好。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分析,稻麦留高桩是最好的方法。 所谓稻麦留高桩技术,就是在水稻、小麦收割时,按照秸秆高度与重量的比例关系,确定收割高度,留下适宜数量的稻麦基部茎秆,直接耕翻入土的配套技术。 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稻麦秸秆还田期间,正是农事繁忙季节,其他方法费时费工,难度较大,而采取留高桩技术,简化了还田程序,省工节能,提高了活化劳动和能源的投入效益;二是留高桩结合耕翻,茎秆外露少,分布均匀,提高了还田质量和效果;三是方法简单易行,增产、改土效益高,群众乐意接受,推广阻力小,缓和了用地和养地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四是有利于推广机械收割, 2、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我县 1985 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稻麦留高桩技术,1998 年应用面积已达 要技术是:保证稻麦秸秆还田数量从增产效果和培肥土壤等综合分析,每 667 平方米还田麦桩或稻桩 150右,效果最佳。 即一般水稻留桩 上,小麦留桩 持碳氮平衡稻麦秸秆粗纤维多,碳氮比大于 501,如不注意速效氮肥的运用,则由于微生物与作物早期争氮,影响幼苗生长,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据试验,为了维持碳氮平衡,667 平方米留桩相当于 150草的需要配施 15右的碳铵,麦草则需配施 25右的碳铵(不包括基肥)。 有利于稻麦秸秆的分解方面考虑,耕翻深度应为 1012时防止漏耕或浅耕。 稻苗期要特别注意水浆管理,坚持浅水勤灌,灌水和搁田相结合,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以便加速桩草的腐解和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