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的综合防治内容摘要:

1、害谷粒不能结实。 早期外观不明显,菌丝在谷粒内逐渐增大,使内外颖稍张开露出淡绿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呈黑绿色龟裂,散出粉末厚垣孢子。 一般病穗在水稻齐穗后 45 天始见,810 天后为发病高峰。 高峰期病穗数占总病穗的 75%以上,齐穗后 15 天病穗出齐持续 10天左右。 可以厚垣孢子在种子上越冬。 病菌在2432时发育良好,2628最适宜。 低于 12或高于 35时菌丝生长速度减缓或被抑制。 一般 78 月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子囊孢子逐渐成熟。 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散落于稻叶上,在水稻破口期侵入花器及幼颖,造成籽粒发病。 病粒主要在穗的中下部,上部次之。 抽穗开花时遇多雨低温,特别连阴雨天发病重。 品种间抗 2、病差异显著,抽穗晚的品种有大发生的趋势,杂交稻发病高于常规稻;偏施氮肥及穗肥用量过多均会加重病害发生。 当年发病重的田块由于种子带菌量大,有可能翌年发病重;淹水串灌也可导致稻曲病传染发生。 业防治,选用抗病早熟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改进施肥技术,施足底肥,增施农肥少施氮肥,配施磷钾,慎重用穗肥;浅水勤灌,后期采取浅干湿交替灌溉,适时落田。 化学防治,浸种催芽前用硫酸铜 200 倍液或福尔马林 50 倍液或 3%5%生石灰水浸种 35 小时。 也可用 50%多菌灵 500 倍液浸种 24 小时。 在大田防治中波尔多液和硫酸铜液防效高于井冈霉素和多菌灵,但抽穗后使用硫酸铜液容易发生药害。 大田第一次防治在破口前 8 天,到破口抽穗 20%时施药效果最好。 通常选在下午 3 时以后用药。 每亩用 11500 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晶体硫酸铜 50 克或 14%络安铜 100 克或 50%剂100150 克加水 50 公斤喷雾。 第二次防治每亩用井冈霉素 150 克加水 50 公斤喷雾,兼治纹枯病。 如要兼治穗茎瘟,可同加适量三环唑或多菌灵等药剂。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