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殖生态模式内容摘要:
1、我国农村一直有放鸭下田的习惯。 农民下田时,顺便把自家养的鸭子赶到田里去吃虫吃草,以节省一部分喂鸭的饲料;到了傍晚,又把鸭子赶回家圈起来。 但是,鸭稻共生的耕作系统与之有很大的不同。 鸭稻共作是把鸭子全天候地围养在稻田里,在插秧后 10 天左右就把雏鸭放到四周围着网的水田,每亩约放25 只,鸭群自此留在稻田里觅食,直到禾苗抽穗灌浆时才把长大的鸭子赶上来;待稻谷收割后,再把鸭子赶下田觅食遗落的稻穗。 在这期间,鸭子成了“农夫”。 以往很难对付的杂草、害虫变成了鸭子的饲料,而鸭粪又是上好的有机肥。 鸭群日夜不停的啄食和搅动,促进了水田养分物质(包括水体中的氧气)的流动,刺激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为水稻生长起到除草 2、、捕虫、施肥和中耕等作用。 鸭子每天用嘴巴啄动水稻根部和土地达 1000 多次,而在害虫为害高潮的晚间,也正是鸭子一天之中最活跃的时候,稻螟虫、浮尘子、稻飞虱等无处躲藏。 而最难除治的福寿螺,更是鸭子最爱吃的佳肴。 此外,还能舒缓土地板结、回复地力、增强抗病和抗倒伏能力、促进生态环保。 “鸭稻共作”使鸭子、水田、水稻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通过鸭群的活动使该系统“活跃”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级食物链网结构和动物循环再生利用体系。 “鸭稻共作”是一种有别于化工农业思路的新生型生态农业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水稻栽培法,农民很容易掌握。 仅仅用水田内的资源,便能兼顾鸭子和水稻,两者相得益彰。 并且这种“鸭稻米”无农药、化肥污染,是有机食品,备受消费者的欢迎。 农业部和各级农技推广部门正在大力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力争到 2010 年,使我国稻鸭共育面积达到 2000 万亩,农民增收 20 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开展的稻田养殖有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鸭、稻田养贝等多种技术。 专利查询。稻田养殖生态模式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试题4
相遇,则必须 ( ) A.先抛出 A球 B.先抛出 B球 C.同时抛出两球 D. A 球的初速度大于 B 球的初速度 ,半径为 L 的圆管轨道(圆管内径远小于轨道半径)竖直放置,管内壁光滑,管内有一个小球(小球直径略小于管内径)可沿管转动,设小球经过最高点 P 时的速度为 v,则: A. v 的最小 值为 gL B. v 若增大,球所需的向心力也增大 C. 当 v 由 gL 逐渐减小时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试题7
相遇,则必须 ( ) A.先抛出 A球 B.先抛出 B球 C.同时抛出两球 D. A 球的初速度大于 B 球的初速度 ,半径为 L 的圆管轨道(圆管内径远小于轨道半径)竖直放置,管内壁光滑,管内有一个小球(小球直径略小于管内径)可沿管转动,设小球经过最高点 P 时的速度为 v,则: A. v 的最小 值为 gL B. v 若增大,球所需的向心力也增大 C. 当 v 由 gL 逐渐减小时
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曲线运动单元试题14
们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分别为 R R2,如果 m1=2m2, R1= 4R2,那么,它们的运行周期之比 T1∶ T2= ________. 三、科学探究与实验:本题共 2小题,满分 10分。 14. (4分 )如图 所示 为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 常 量的实验示意图,关于这个实验正确的说法有 ( ) A. 此装置须放在密闭的室内进行 B. T型架由细绳悬挂着 C. T型架扭转 θ 角时,由平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