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主要杂草 水莎草内容摘要:

1、莎草 形态特征根状茎细长。 秆散生,高 35100 厘米,粗壮,扁三棱形,平滑。 叶片少、基生、线形,宽 米,背面中肋呈龙骨状突起,叶状苞片 35 枚,长于花序 1 倍。 长侧枝聚伞花序复出,具 47 个第一次辐射枝,最长者可达 16厘米。 每辐射枝上具 13 个穗状花序,每一穗状花序具 517 个小穗,花序轴被稀疏短硬毛。 小穗条状披针形,长 米,宽约 米,小穗轴具白色透明的翅。 鳞片两列,舟状,中肋绿色,两侧红褐色。 雄蕊 3。 柱头 2,具暗红色斑。 小坚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平凸状,背腹压扁,面向小穗轴,长约为鳞片的 45,棕色,表面具细小突起。 生物学特性(1)休眠与萌发种子种子具休眠期,种皮坚硬,休眠不易 2、打破,田间实生苗极少见。 地下块茎地下块茎无休眠期,在生长季节将新形成的块茎切断,条件适宜,即可萌发。 但由于顶端生长优势以及在开花结实期间对地下块茎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 块茎萌发温度范围较宽,起点温度为 10左右,3 月中下旬即开始萌发,最适温度 2030之间,56 月是其发生高峰,3540仍可出芽,但受到抑制。 块茎的出土深度与土壤湿度有关,在低湿的旱田中,1015 厘米土层下均可出苗,而在土壤水分饱和或超饱和的稻田中,5 厘米以下则未见出苗,这是因为块茎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而矮慈姑、野荸荠及其他多年生杂草在淹水的条件下却易于萌发,这说明水莎草是典型的湿生杂草。 块茎萌发的适宜湿度为土壤含水量 3、 3040,在有水层及土壤含水量低于 10的条件下均不能萌发。 (2)营养生长水莎草地下茎在植株出芽后 34 叶开始伸长,56 叶第 1 分株出芽,89 叶第 2 分株出芽,如条件适宜,在水稻收割前每株可发生分株 56次,当然,第 1、第 2 分株也在发生新的分株,因此蔓延很快。 在休耕地,地下茎的蔓延向四周发展,可伸展至 1 米以上的直径范围,但在稻田中因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地下茎往往呈双向型或单向型蔓延,在水稻株间和行间发展。 分株的生长与水层关系很大,据试验,土壤保湿处理分株增加至 21 株,水分饱和条件下为 15 株,而淹水处理植株未有增加。 与温度的关系也密切,据定点观察,3 月下旬开始萌发, 4、4 月,平均气温达 1520分株增殖显著,可达 1:(34);56 月,平均高温达 2530,分株增殖最快,达 1:(78);7 月以后,平均气温 2830以上,分株增殖减慢。 水莎草是阳生杂草,在单一群落中,分株增殖很快。 在稻田中,如在水稻封行前不能高出水稻,生长则受到明显抑制,分株萎缩,停止生长,如封行前高于水稻,则株高始终超过水稻。 (3)开花结实 8 月下旬以后,从叶柄中央抽出花穗,这时地下部分生长减慢,明显受到抑制种子多数、较小,千粒重仅为。 分布与危害水莎草分布较为广泛,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旱栽、迟栽稻田、旱、水直播稻田、抛栽稻田均可造成危害。 其中以土质疏松、持水量中等、渗透性较好的沙土、砂壤土分布较多,又以连作稻田危害较重。 在耕作水平较高的稻区往往与矮慈姑构成群落,危害水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