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内容摘要:

1、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重病田块水稻成片枯死,甚至颗粒无收。 为害症状:(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 (2)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 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气候潮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斑;而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另外,还有两种:即白点型,为白色圆形病斑,在发病初期,环境条件不适情况下 2、产生;褐点型,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常发生在抗病品种上;这两种类型病斑都不产生分生孢子。 (3)叶鞘斑点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接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即叶枕瘟。 (4)茎节病斑在茎节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 (5)穗颈病斑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变色部分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分枝或小枝也可发病,影响病枝结实。 (6)谷粒病斑发病早的易辨认,病斑椭圆形,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 稻种应从无病田或轻病田留选,种子用强氯精、使百克等浸种消毒效果很好。 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经济有效措 3、施,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 保证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使水稻植株健康生长,配合水的管理,创造不利于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 4、抓住关键,适时喷药保护。 稻瘟病化学防治必须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苗叶瘟狠抓秧苗防治,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急性型病斑出现,应开始防治;叶瘟应注重保护易感病品种水稻的分蘖盛期,及时掌握病情,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结合气候条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穗瘟防治应注重保护抽穗期,如果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并迅速上升,特别是剑叶出现急性型病斑增加或叶枕瘟发病率高,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确定防治田块,抓好农药防治。 防治药剂可选用:三环唑、施稻灵等。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