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内容摘要:
1、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重病田块水稻成片枯死,甚至颗粒无收。 为害症状:(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灰色霉。 (2)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 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 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气候潮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斑;而空气干燥,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另外,还有两种:即白点型,为白色圆形病斑,在发病初期,环境条件不适情况下 2、产生;褐点型,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常发生在抗病品种上;这两种类型病斑都不产生分生孢子。 (3)叶鞘斑点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接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即叶枕瘟。 (4)茎节病斑在茎节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后整个节变黑色,致使茎节折断,穗干枯。 (5)穗颈病斑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变色部分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分枝或小枝也可发病,影响病枝结实。 (6)谷粒病斑发病早的易辨认,病斑椭圆形,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 稻种应从无病田或轻病田留选,种子用强氯精、使百克等浸种消毒效果很好。 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经济有效措 3、施,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3、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 保证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促使水稻植株健康生长,配合水的管理,创造不利于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 4、抓住关键,适时喷药保护。 稻瘟病化学防治必须确立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 苗叶瘟狠抓秧苗防治,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急性型病斑出现,应开始防治;叶瘟应注重保护易感病品种水稻的分蘖盛期,及时掌握病情,当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结合气候条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穗瘟防治应注重保护抽穗期,如果孕穗期叶瘟发生普遍并迅速上升,特别是剑叶出现急性型病斑增加或叶枕瘟发病率高,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时,应确定防治田块,抓好农药防治。 防治药剂可选用:三环唑、施稻灵等。 专利查询。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
相关推荐
害后(如地震)重建造成的 D.追逐水源造成的 6.北京交通格局特点是 [ ] A.“井”字形格局 B.由圆环路和“井”字路组成的 C.棋盘形格局 D.由环路和放射路组成 7.以下城市产业建设符合未来北京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发展方向的是 [ ] A.积极发展支柱产业 —— 旅游业 B.主要发展高层房地产产业 C.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D.大规模发展钢铁等重工业产业 提 高 资料分析题
1、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病,其发病轻重则因年份、地域而异。 一、发病类型及症状根据发病的时间和受侵害部位不同,稻瘟病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 由于我省寒地稻区春季气温低,故基本上不发生苗瘟。 1、节瘟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二节上发生,初生暗褐色小点,以后呈一并状扩展到整个节部变黑褐色,病节凹陷,易发生倒折,影响水分和氧料的运输,以致穗部早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
“勇气”号的火星登陆探测器从美国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并将在北京时间 4日中午左右登陆火星,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正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 由于各国在空间探测中一般遵循“谁先占有,谁先开发,谁先受益”的原则,多位专家预言:在未来几个世纪内,各个发达国家将在火星开发中掀起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根据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回答 9~ 10题。 9. 在下述条件中,火星与地球最接近的是(
1、型莎草 又名球花碱草形态特征秆丛生,扁三棱形,稍有翼,光滑,高 1080 厘米。 须根,淡红色。 叶较小,条形,光滑或顶端稍粗糙,宽 米,常为株高的 23,有的退化为叶鞘。 叶鞘筒状、封闭,下部叶鞘黄色至褐色。 长侧枝聚花序具辐射枝 15 个,花序下有叶状苞片 23 枚,常较花序长。 小穗数目多,在枝头密集聚成头状球形,直径 米,小穗披针形或条形,长 米,宽 米,具 1030 朵花
北方水土资源扇形百分比示意图 (2)我国南方和北方水土资源匹配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你认为怎样加以解决 ? 读下表,分析回答:( 8分) 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比较 (1)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2)怎样对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 水资源 土地资源 北方 20% 60% 南方 80% 40% 中国 世界 中国在世界的位次 人均耕地 公顷 公顷 67 位 人均林地 公顷 公顷 80
1、病规律和传播途径:水稻恶苗病的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繁殖,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 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 未枯死的病苗为淡黄绿色,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三分之一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 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 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害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