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栽培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2、宜的环境条件下,均可萌发成植株。 故地黄根茎可作为无性繁殖材料,此时根茎又称种栽。 地黄根茎的头部、中部、尾部均可作种栽,但头部根茎产量最高,中部次之,尾部产量最低。 此外,根茎质量的优劣对地黄出苗有较大的影响。 如根茎内部已变黑,栽种后,虽能出苗,但生长不良,甚至死亡,萎蔫的根茎出苗也差,因此,应选择无病,1厘米粗细的根茎,去掉尾部 1后,截成 5左右的小段作种栽,每段必须保证有 35 个芽眼。 地黄根茎栽种后,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 根茎在 1821,约 10 天出苗;1113时则需 3045 天出苗。 温度在 8以下时,则不能发芽。 如此时水分又过大,则常常造成烂种栽缺苗;如果遇到高温干旱,使种栽脱水 3、抽干,也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大量缺苗。 作为繁殖用的根状茎称做种栽。 种栽来源有: 沙藏种栽,是头年地黄收获时,选优良品种无病虫害的根状茎,在家里用沙贮藏越冬的种栽。 大田留种,是头年地黄收获时,选留一部分不挖,留在田里越冬,翌春刨起作种栽。 倒栽,即头年春栽地黄,于当年 7 月下旬刨出,在别的地块上再按春栽方法栽植一次,秋季生长,于田间越冬,翌春再刨起作种栽。 三种种栽,以倒栽的种栽最好,生活力最强,粗细较均匀,单位面积种栽用量小栽植前,将种栽先无病虫害和霉烂,折成 5 厘米小段,以备栽植。 地黄多春栽。 栽种时按行距 033 米(1 尺)开沟,在沟内每隔 15 厘米放根状茎 1 段(每亩 800 4、010000 株,约 4公斤),然后覆土 3厘米,稍压实后浇透水,约 1520 天后出苗。 三、 田间管理 盖草:地黄下种覆土后,用毛草或其他作物蒿秆盖畦面,盖草后可抑制杂草生长和保持土壤疏松。 间苗:出苗后 2030 天,在中耕除草时将过多的幼苗摘除。 原则是去劣存优,每处留 12 条苗。 追肥:地黄出苗后 1 个月开始形成大量的肉质根茎,两个月后根茎干物质急剧增加,约两个半月封行,所以必须在封行前施完追肥。 在地黄整个生长期中需追肥 23 次。 第一次在齐苗后 1520 天,第二次在第一次追随者肥后 2030 天,第三次根据苗的生长强弱而定。 追肥以氮为主,每亩每次用人畜粪尿 2030 担或尿素 6、 的波尔多液,每隔 1014 天一次,连续34 次或用 65%代森锌 500600 倍液,每隔 710 天一次,连续 34 次。 枯萎病:病原是真菌中的半知菌,初期叶柄出现水浸状的褐色病斑,外缘叶片向心叶蔓延,叶柄腐烂。 地上部分逐步萎蔫下垂,地下部分腐烂。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每隔 35 年轮种一次;及时开沟排水;种前用 50%退菌特1000 倍液浸泡种栽 35 分钟发病初期用 50%退菌特 1000 倍液或 50%多菌灵 1000倍液浇注。 每隔 710 天一次,连续 23 次。 轮斑病:发生于 67 月干旱季节。 发病初期,叶子上出现略圆而有轮纹的病斑,斑上有许多小黑点;后期,病斑破裂穿孔。 7、防治方法:烧掉病株或在发病前(6 月上旬)喷洒11(120140)倍波尔多液,每 15 天一次,连续 3 次,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2、虫害 主要为红蜘蛛和拟豹纹蛱蝶幼虫。 红蜘蛛:发生在 67 月间。 发生后,叶上出现黄白点,进而渐黄,叶背出现蜘蛛网,后期叶片皱缩而布满许多红色小点(即红蜘蛛)。 可用 11000 氧化乐果喷洒。 拟豹纹蛱蝶幼虫(又名黄毛虫或毛虫):越冬幼虫 3 月即出现活动。 第一代幼虫 6 月、第二代 7 月下旬、第三代 9 月上旬孵化。 8 月为繁殖盛期,干旱期尤甚。 发生后,叶、肉被幼虫吃成网状。 3 龄以上的幼虫分散生活,将叶片吃成不规则的大型虫孔,重者只剩下叶脉。 可用 11000 氧化乐果喷洒。 五、收获 一般秋季收获,在叶逐渐枯黄,茎发干萎缩,苗心练顶,停止生长,根开始进入休眠期,嫩的地黄根变为红黄色时即可采收。 采收时先铲去植株,在地边开一沟,深 033 米(1 尺)左右,然后顺沟逐行挖掘,做到不丢、不折、不损伤块根。 在地里按大小不同分等级,以便上焙加工。 鲜地黄不宜长时间存放,应及时加工。 新采挖的地黄摊晾 35 天,至表皮稍干时,用较湿润的河沙埋藏。 冬季温度应不低于 5。 如在地窖内储存,可将鲜药材晒一天,然后挑选完整的,一层沙一层生地排放几层,高度控制在 3040 厘米不宜过高。 此法可以减少霉烂,延长贮藏期。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