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内容摘要:
材料 二 臣 (司马光 )向上曹言: “ 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 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 此皆所害者大 , 所及者众,宜先变更。 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 发号令。 以解生 民之急。 ” ——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 356 材料 三 及神宗朝,荆公 秉政 „„ 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 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 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 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 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 《日知录 宋世风俗》 回答: (1)材料 一 、 二 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 5分) (2)材料 一 、 二 都谈到要关心 “ 民 ” 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 ?( 5分) (3)材料 二 、 三 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 5分) (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 ?说明理由。 ( 5分) 参考答案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解析:宋太祖对军权进行改革后,使唐末的藩镇割据局面消失。 但是来自辽和西夏的外部的威胁并没有消失。 解析:北宋初期,宋太祖剥夺功臣宿将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其主要目的是巩固专制统治。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专制统治。 解析:北宋除设立不同 的机构管辖军队,还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 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局面。 具体就表现为以上几点。 解析: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灭亡的 教训,实行“更戌法”,加强对将士的防范,以防止武将专权割据。 解析: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其目的在于牵制宰相对军事和财政的支配权。 解析: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结果方面去理解。 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
相关推荐
2、成,小型铺膜机也可同时完成 23 项作业,因此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人工铺膜一般只能在 23 级风以下作业,风力稍大就无法进行。 而机械铺膜可在 67 级风天作业,对于春季风大天,非常适用。 有着显著的抢农时作用。 (4)农作物种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适用于山区,半山区气温低、年积温少的地方。 通过地膜覆盖种(苗)床,可有效提高地温、增加作物生育期和生长积温,因此
2、要推广天油一号大株型丰产品种,合理密植上,保持每穴留苗 3有效株数一般为 (3)施足基肥,巧施农肥。 凡套种冬油菜的地块,原则上要求一次施足玉米基肥,播种玉米时,亩施优质农肥 4000准氮肥 40公斤,三级以上过磷酸钙 40喇叭口期追施硝铵 10年土壤解冻后,油菜返青时期,有条件的农户可沿压膜的边缘,深施人畜粪屎 300进行化肥巧追肥。 即:将 1500溶解也可直接打孔追肥),用一根直径
2、衡施肥。 以有机肥为主,亩施 30004000 公斤,以化肥为辅,底肥施用尿素 1015 公斤,磷酸二铵1012 公斤,硫酸钾 810 公斤。 保水保肥地块也可把追肥用的氮肥施入底肥。 田以秋翻为好,春翻要顶凌打垄。 翻地后形成 90 或 120 厘米大垄等待播种。 整地要求底墒足、表墒好,平整细碎无坷垃,土壤表面无秸秆、无残茬、无杂草、无残膜。 二、择生育期 110125 天、霜前花率在
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 要是因为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 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20. 戊戌变法的失败表 明 ①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② 中国近代 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 ③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④ 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A.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两道大题
生闻此,应当大庆。 ” (1)据材料 1,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 ( 2分 ) (2)材料 2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 哪些理 由。 你认为这些 理由是否成立 ?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 ? (10分 ) (3)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 ?对此孝文帝采取 了 什么 对策 ?( 4分) (4)迁都有何意义 ?( 8分) : 材料一: 《魏书 李冲传》曰: “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
塞给它吃了。 ”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 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 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 龢 也斥之为 “ 说经家一野狐也 ”。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一一《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