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春玉米区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

2、、登海 1 号、东单 60、丹 638、丹 639 等。 辽宁省发病面积 全省玉米面积的 主要品种为沈单 16 和丹 638,发病率在9%30%。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即等于损失率。 估计今年因玉米丝黑穗病造成产量损失在 10%15%。 2 发生原因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 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 3 年。 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 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 3、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 510 倍。 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 35 年以上。 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乏抗病品种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发病率在 10%以上的品种多为辽宁、山东省等黄淮海地区培育的品种。 在该地区平原地带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较轻,所选育的品种缺乏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 在黑龙江省双城市新兴乡全国玉米区试东北早熟春玉米组二组试验田中,参试的 15 个品种发病率在 10%70%的有 11 个,占 在吉 4、林省农科院植保所全国玉米区试东北早熟春玉米组抗病虫)鉴定圃中,人工接种条件下发病率在 10%以上的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的 说明目前选育的品种多数为感病品种。 同时在品种审定中,对杂交种的抗性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以东三省为例,黑龙江省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 30%,田间自然鉴定为 3%;吉林省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 20%,田间自然鉴定为 10%;辽宁省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 25%,没有田间自然鉴定为参考。 品种审定把关不严,导致感病品种在市场流通,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 候条件变化异常今年早春高温,土壤墒情好。 农民抢墒播种,一般在 4 月 15 日左右,个别早的地区在 4 6、生的主要原因。 黑龙江省呼兰县孟家乡丁家村种植高感品种白单 31,使用的种衣剂却是哈尔滨市龙志农资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 20%福?克种衣剂,该种衣剂中没有防治丝黑穗病的化学药剂成分。 结果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近 顷面积平均发病率在 60%以上,损失惨重。 3 防治对策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育种植抗病品种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 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病性主要是细胞核遗传,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属数量性状遗传。 玉米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多介于双亲之间。 在杂交选育中,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决不能用高感材料。 用性状优良的中感 7、自交系作亲本时,必须以高抗材料与之相组配。 统一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标准,建议人工接种丝黑穗病鉴定抗感分界线为 10%;田间自然鉴定为 5%。 严把品种审定关,杜绝高感品种在市场的流通。 目前对丝黑穗病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吉单 156、吉单 159、吉单 131、吉单180、吉单 342、吉单 136、四单 105、四单 19、平安 18、平安 28 等。 强农业保健栽培措施减少菌源适时播种、避开低温、减少病菌的侵染机率。 在病害形成黑粉瘤未破裂时,及时摘除瘤体并携至田外深埋,减少病菌在田间的扩散和在土壤中的存留。 学防治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目前市场上种衣剂的品种很多。 8、针对玉米病虫害不同的防治对象有一元和多元复配制剂,因此在使用上要有选择性。 根据大量的试验研究证明,含有烯哩醇、戊哩醇和三哩醇成分的种衣剂对丝黑穗病的防治有明显效果。 防效高达 87%96%。 但烯哩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 3易产生药害。 地中茎生长受到抑制,种芽拱不出土、弯曲,在地下展开子叶。 今年在吉林省榆树市和公主岭市北部地区均出现此类药害。 因此在使用含有烯哩醇成分的种衣剂时,要适时晚播避开低温,同时播种深度不能超过 3关烯哩醇药剂的药害问题,有关专家正在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解决。 相比之下,戊哩醇和三哩醇药剂就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农药分公司生产的吉农 4 号种衣剂是由克百威、福美双、和三哩醇复配而成的三元种衣剂,公主岭市八达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黑虫双全种衣剂是由克百威和戊哩醇复配而成的二元种衣剂,这两种种衣剂是目前国内市场上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和玉米丛生苗的最好药剂,具有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总之,利用抗病品种,有选择性的使用种衣剂和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