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莴苣,早春花生,晚秋花生高效种植内容摘要:

2、0 厘米,穴距 20 厘米,密度 8000 穴左右。 二、)要选用适合大中棚内栽培的高产优质品种,如科兴一号等。 (2)重点抓好育苗、施肥、防病三个关键。 在育苗上重点要进行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在施肥上,主要抓好有机肥的施用,每亩在移栽前施腐熟鸡粪肥 4000 公斤,活棵后施 12 次薄粪肥水,在肉质茎生长始期,每亩施尿素 1015 公斤;在防病上,主要抓好莴苣菌核病、霜霉病防治。 遇到低温的冬季晚上,要在中棚上用草帘覆盖。 膜、施肥、化控、防病治虫五项措施。 早春花生播前每亩施花生专用肥 40 公斤,播后采取地膜覆盖,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在开花立针期,每亩施尿素 0 公斤或人粪肥 200300 公斤,在 3、膨大期喷磷酸二氢钾液 2 次,在开花立针期每亩用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4050 克对水喷雾,使花生株高控制在 3540 厘米,4 月底可把中棚拆掉,同时要抓好蛴螬、花生褐班病的防治。 在晚秋花生上,重点抓好育苗移栽、适时起垄、化控、施肥与防病治虫措施。 幼苗子叶平展,真叶 1 叶 1 心时移栽,栽后要浇水以利活棵,蛴螬及病害要重于早春花生,因此要防治好。 三、效益分析此茬口一般每亩收莴苣 2500 公斤以上,亩产值可达 40004500 元;早春花生亩收青夹 750 公斤以上,亩产值超过 2000 元;晚秋花生产量 800 公斤左右,亩产值可达 2500 元左右,全年亩产值超过 8000 元。 四、茬口评价本种植模式是把原并不高效的作物,通过上下茬口巧妙的搭配,并利用了中棚的增温效应,不仅提早了早春青花生的上市时间,而且种植了两季青花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在栽培技术上,采取了地膜覆盖、化控、育苗移栽等三个改进,显著地提高花生产量,其茬口安排方式与生产技术简易可行,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适宜推广种植。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