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生物覆盖技术内容摘要:

2、,及时伏耕耙耱,然后把麦秸切成 1020 厘米的短秸秆,均匀地撒在地表。 待播麦前 35 天,将麦秸翻耕入土,或者收到地边,在播后或冬前将麦秸再撒在麦田,进行覆盖。 每亩秸秆覆盖量为 400 公斤左右。 夏覆盖的特点是覆盖时间长,纳雨保墒培肥效果好,适合旱地休闲麦区。 在水浇地复播区亦可覆盖,即用收割机收获麦穗后留下高茬,用旋耕机旋耕覆盖,如复播玉米,可在旋耕前均匀点种即可。 2、播后覆盖冬小麦播种后 35 天,把麦秸切成 1020 厘米,均匀地撒在地表,每亩秸秆覆盖量为 300 公斤左右。 播后覆盖的特点是不影响复播作物,适合于运城等气温较高的地区。 3、冬前覆盖11 月下旬的越冬前,冬小麦停止生长。 这时 3、,可将麦秸切成 1020 厘米的短秸秆,均匀地撒在地表,每亩秸秆覆盖量为 300 公斤左右。 冬前覆盖的特点是不影响复播作物,也不影响小麦苗期生长,适用于各个生物覆盖区。 (二)配套农艺措施1、选用良种。 覆盖田要选用抗病、高产优良品种,如晋麦 47 号等。 麦草要注意品种不能混杂,一般来说,覆盖麦草与生长的小麦品种应保持一致。 播量要适当,确保合理的基本苗。 2、平衡施肥。 小麦生物覆盖田要结合配方施肥,施足底肥。 要比一般麦田多施 15%的氮肥,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也有利于秸秆的腐烂。 早春返青遇到低温时,可用耧串适当追肥,并可提高地温。 3、防治病虫害。 一般生物覆盖麦田,要注意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黑穗 5、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墒功能。 2、保土、培肥生物覆盖后,避免了雨水直接冲击地表,土壤表面不形成板结和径流,从而使降雨迅速下渗,减轻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在黄土母质的 10 度坡耕地测定,覆盖全年地表径流量只相当于不覆盖的 覆盖的秸秆也是直接还田的一种好形式,腐烂的秸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 3、调节地温由于生物覆盖的物理阻隔和遮荫作用,3。 这种“低温效应”,有利于小麦孕穗阶段的穗分化,成熟阶段有利于抗御干热风。 4、抑制杂草由于麦田行间覆盖,部分杂草因光照条件恶化受到抑制,而自行死亡,这一作用也减少了麦田的除草用工。 5、促进小麦生长发育由于生物覆盖改善了土壤水、肥 6、、气热状况,为旱地小麦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生物覆盖麦田,根系发达、茎叶粗壮、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优于不盖田,一般来说,覆盖田每亩平均增产 15%以上,大旱之年亩增产可达 50%以上。 屯留县是小麦生物覆盖示范县。 19871988 年,小麦生长期间降水 米,生物覆盖旱地麦田 1000 亩,平均亩产 292 公斤,比不盖田增产21%;19881989 年,小麦生长期降水 243 毫米,亩旱地生物覆盖麦田,平均亩产 311 公斤,比对照田(亩产 274 公斤)亩增 37 公斤,19891990 年,小麦生长期间降水 米,5 万亩旱地生物覆盖麦田,平均亩产 268 公斤,比对照田(亩产 233 公斤)亩增 35 公斤,增产15%;19901991 年,小麦生长期间降水 米,亩生物覆盖麦田,平均亩产 236 公斤,比对照田(亩产 199 公斤)亩增 37 公斤,增产 连续 4 年的生产说明,不管是干旱年,平水年还是丰水年,麦田生物覆盖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