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夏花生双高产的种法内容摘要:
2、肥 5 公斤。 花生施肥与土杂肥为主,结合施用氮、磷、钾、钙和其它微量元素肥料。 一般亩施土杂肥 4000 公斤左右,氮素化肥(纯氮)6斤、磷素化肥(五氧化二磷)8 公斤左右、钾素化肥(氧化钾)3 公斤左右。 施肥时,土杂肥和氮、磷肥的一半在整地时撒于地面,结合起垄施在垄内,余下的另一半化肥在花针期追施在结果范围内的土层中。 另外,根据花生生长情况,选定不同的叶面肥料进行叶面追肥。 三、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小麦管理同大田。 夏花生增加密度并确保一播全苗。 播前选果选米。 结合晒果选双仁饱果留种,播前严格米选,将生米一、二、三级分开,确保一、二级米分别播种,严禁三级米下地。 适期播种。 夏花生适期播种要把握 3、两个原则,一是确保夏花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时间;二是根据现行种植制度,不能拖延秋种时间,保证小麦适期播种。 足墒下种,药物盖种。 麦收结束后,要马上耕翻土地,撒施肥料,然后造墒起垄,垄宽 85 厘米,垄高 15米;播种时亩用 斤 812 粉肥或 1 公斤甲基异硫磷颗粒剂盖种,确保花生苗期不受地上、地下害虫为害。 增加密度。 夏花生的最佳密度为 11500,少于这个密度,花生群体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产量。 亩种密度 12000 穴以上,往往会因为夏花生生长发育期正处于雨季,温度高,湿度大,易造成田间过于郁闭,严重的发生倒伏,造成养分浪费,产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地膜覆盖。 地膜覆盖可缩短花生生长发育时间,有利于小麦适期播种。 专利查询。冬小麦夏花生双高产的种法
相关推荐
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康有为、梁启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 B.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C.这次上书,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 D.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达到高潮 二、列举题 1.列举戊戌六君子。 2.列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简答题 简要叙述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计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粮食 挑子 543 万人 万副 88 万辆 万头 8500 只 亿斤(实用) 亿斤(等运) 万副 ,请回答: ( 1)此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发生在什么时间。 (要准确到年、月、日) ( 2)这一事件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自设创造 学会命题,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创造。 提示:参考本课的训练试题,可以用各类素材创设试题;题型、难易、数量不限,以留
2、千克(按 算为 25 千克磷酸二铵),克,硫酸锌 1 千克,缺硼的地块用硼砂 05 千克。 培肥土壤是冬小麦优质高产保证。 (三)精量匀播,创造优质群体实行精量匀播,降低群体起点。 生育前期促早发壮苗;中期减少无效分蘖,创建合理优质群体;后期保花增粒,提高粒重。 精量匀播有利于提高单株生产力,是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环节。 同时,该技术能有效防止小麦倒伏引起的产量降低、品质恶化,是优质栽培的基础
D.①②④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大学,它曾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来到一所学校视察,看到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 入此门。 孙中山看后,称赞道:“好,军人应当如此。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它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如何?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8 号的最大特点。 作为一个品种,首先考虑的必须是稳产,在稳产的基础上,再考虑如何取行高产。 石家庄 8 号就是一个稳产高产的品种,它在 2000 年参加省区试的 8 个试点中,5 个点产量居第一位,斤;2001 年省区试 7 点试验,其中 5 点居第一位,最高亩产 斤,居 12 个参试品系第一位。 同年,在参加全国区试最高亩产 斤,其中河北省 4 个试点平均亩产 斤,居第一位。 物节水
( 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2) 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共同商讨国家大计”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 3)当 时进行的和平谈判有希望吗。 为什么。 ( 4) 对此,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 为什么。 C 答案 D D C B A ( 1)重庆谈判( 2)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人民( 3)没有。 因为蒋介石发动内战是真,和平谈判是为了欺骗国内外舆论,为了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