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水稻“小穗头”首先16%恶线清内容摘要:

1、穗头”首先 16%恶线清 多年来,江苏等一些主要水稻产区大面积生产上连续多年出现多品种、多种植水平、多生态条件下的“小穗头”(亦称小粒翘穗)现象,其特征是:穗子小、颖壳小,灌浆后内外壳开裂、部分米粒外露,米小且米色黑褐。 在扛苏省里下河地区、沿海、沿淮、沿扛、丘陵等地区发生尤为严重。 据估计,仅江苏省近年来发病面积每年在 10 万公顷左右,约减产稻谷 1 亿公斤以上,先后累计造成水稻产量损失 5 亿公斤左右。 一般认为是栽培管理技术不当、气候、土壤、肥料、农药等条件影响,恶苗病、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等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共同作用是“小穗头”形成的主要诱因。 亦有人认为“小穗头”是种性退化或种子质量问 2、题所造成。 近几年来,扛苏省大华种业集团与江苏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开展合作研究,经过大量实地调查研究,多点、多品种取样进行室内检测分析,发现“小穗头”与健穗谷粒之间的镰刀菌带菌率差异不明显,而“小穗头”均带线虫,正常穗都不带线虫,两者差异极大。 因此说明干尖线虫病危害是产生“小穗头”现象的直接诱因。 利用生产上通常使用的 25%使百克、丰、16%恶线清、95%巴丹商用浸种剂对武运粳 7 号、镇稻 2 号、武育粳 3 号进行种子处理,采用常规栽培管理。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小穗头”防治效果,95%巴丹防效最好,达 97%以上;16%恶线清防效为 95%左右;丰防效 90%左右;5 3、%使百克浸种处理后防效为 15%以下。 由于 16%恶线清是巴丹和咪鲜胺的混合剂,对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具有兼治作用,从试验数据看出,对武育粳 3 号这一类易感染干尖线虫病的水稻品种似乎是有更好的防治作用。 因此,在 2003 年春季稻种销售季节,大华分公司提出推广应用 16%恶线清进行种子处理的强制性配套措施,应用面积近 400万亩,采用该药剂处理的田块“小穗头”的发生串确实很低,也没有一起引发的种子质量与纠纷问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研究结果提示,目前乃至以后较长时间内,水稻生产上不仅仍要重视恶苗病的防治,更要高度重视干尖线虫病的防治,两者不可偏废。 目前,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应首推浸种处理,其中首选 16%恶线清,可以达到对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均有显著防治效果的最佳目的。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