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玉米螟新技术内容摘要:

1、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为害逐年加重,严重地块蛀孔、折秆、折穗率达 70%左右,一般使玉米减产 1015%,严重年份减产 20%以上,全省损失粮食 10 亿公斤左右。 以乾安县为例,玉米面积近 10 万公顷,每公顷按最低产量 7500 公斤,如因玉米螟的为害而减产 810%,每公顷就减产 600750 公斤,全县玉米将减产 60007500 万公斤。 因此,搞好玉米螟防治,虫口夺粮,势在必行,不容忽视。 玉米螟从心叶期开始钻入玉米心叶为害,抽穗期到乳熟期是玉米螟为害盛期。 此期玉米螟多集中为害雄穗。 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大部分开始向下转移,蛀入雄穗穗柄、雌穗和茎秆内为害。 因此,防治玉米螟必须抓住心叶期和打苞 2、期两个关键时期,选用渗透力强的杀虫剂,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防治处方:0 克毒赛耳杀虫剂 10 毫升尿素 50 克,加水 15 公斤左右。 0 克灭扫利 4 毫升吡虫啉 8 克尿素 50 克,加水 15 公斤。 使用方法:用上述混合液中的一种,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从喇叭口喷药;在玉米抽穗期再喷12 次,喷时要喷全株。 该混合液渗透力强,杀虫效果好,药效期长,不但可迅速杀死植株表面的玉米螟等害虫,而且通过植株体内传导,强力杀灭已钻进茎秆、玉米蕊、玉米粒内的玉米螟。 防效优于颗粒剂、赤眼蜂、白僵菌、汞灯等。 该混合液壮苗效果突出,对弱苗和因旱、涝、风、雹等灾害引起的病、残苗复壮效果极佳。 同肘显著增强玉米授粉授精能力,无秃尖、无秕粒、无虫粒、早熟增产显著,一次喷药,杀虫、壮苗、防病、抗灾、增产一举多得。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