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锈病内容摘要:

1、麦锈病有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 其发病特点为:条锈猖獗,叶锈普遍,秆锈成灾。 为害症状。 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的粉疱,叫做夏孢子堆。 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叫作冬孢子堆。 小麦锈病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病的通常症状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传播途径。 小麦三种锈病的病原菌都是严格的专性寄生菌。 主要以夏孢子不断延续为害,根据空中孢子捕捉测知,夏孢子可随气流上升到 5000 000 千米以外的地方去,造成小麦受害。 发病环境条件。 一是湿度,三种锈菌的夏孢子,在叶面有水滴 2、、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都能萌发侵入寄主。 因此,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二是温度,三种锈病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条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 9叶锈为 15秆锈为 18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三是栽培管理,一般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氮肥偏施过多过迟、植株密茂荫蔽、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发病常较重。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锈良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如栽培川麦 42、川育 19、鲁麦 21、烟农 24 号等。 适时早播,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后期过多追施氮肥,及时开好排水沟,注意消灭自生麦苗等,都有减轻锈病的作用 3、。 药剂防治。 小麦拔节到抽穗期,条锈病点片发生,病叶率在 1%左右,立即进行全田防治;小麦孕穗到抽穗期,叶锈病点片发生,病叶率达 5%左右立即进行防治,扑灭发病中心;小麦扬花到灌浆阶段,在秆锈病普遍发病初期,病秆率达 1%立即进行全田防治。 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60或 保利可湿性粉剂每 50 千克种子用 60 克拌种。 拌种时务必干拌,并充分搅拌均匀,要严格控制用药量,因浓度稍大会影响出苗。 秋季和早春,田间出现发病中心,要及时进行喷药控制。 由于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的病原菌主要着生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故喷药时应以叶背为主,为了提高药液在叶面的粘着力,可在配药时加少量洗衣粉。 当大田病叶率达到 1%,严重度在 10%以下,每亩可用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50 克,或 20%粉锈宁乳油 40 毫升,或 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 15,对水 50克喷雾,或对水 10克进行低容量喷雾。 在病害流行年如果病叶率在15%以上,严重度超过 10%,就要加大用药量,视病情严重程度,用以上用药量的 2浓度喷雾防治。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